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揭秘清代兰州书院日常:奖学金叫“膏火银”学习全凭自觉

2024-06-20 16:52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老街巷里的“求古书院”

  城市是有记忆的,有城市就有老街。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故事,总是隐藏在一条条老街巷中。有人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特色老街巷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本散发着书香气的线装史册。一个老街的背后,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是兰州人对故里难以割舍的情怀。贡元巷,一条具有兰州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因为求古书院,也让这条老巷子成为城市难忘的记忆。

  求古书院是兰州四大古书院之一,也是甘肃省立书院。

  据《兰州通史》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陆廷黼接任甘肃学政后,出巡平凉、庆阳、泾州、固原、宁夏五地属校莅临查考,发现考生试卷上的八股文浅薄。返兰后,与陕甘总督谭钟麟商议于光绪九年正式建成省立求古书院,专门讲授经解诗赋。王作枢、赵文源、刘永亨、刘光祖等人曾为山长(书院院长)。书院地址在兰州府贡院考棚。此地明代为陕西行都指挥司署,清乾隆初改为兰州府贡院。

  求古书院中大门及栅门朝东,仪门向南,照壁前有两旗杆,南北各有一座牌坊。讲堂后为客厅。宅门内为上房、东西厢房。上房以西小院为掌院居住,讲堂后东小院为监院居住。西小院及讲堂前为东斋、西斋。光绪十年,布政使魏光焘在西斋后捐修“敏斋”三院。

  书院招考各州、县举、贡、生员入院肄业,准备考取举人,建立两年后,学生渐知讲求根底之学。学院专门考课经文,山长着重讲解诗赋。学生以自习为主,山长讲解为辅。每年二月起书院开学、十一月放假。每月初九,由总督、学政、藩臬、兰州道各两次考课。每逢闰月,加课一次。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授堂课。前一次考五经一篇,试帖诗一首,后一次考赋一篇,诗帖诗一首。遇乡试年,经解改作经文,赋改为作策问两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求古书院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省优级师范学堂(原兰山书院),改办甘肃存古学堂,后改为贡元巷小学。后又改建为城关区文教局与兰州少年宫东楼。

  打开这本“散发着书香气的线装史册”的扉页,第一站从探寻求古书院旧址开始。

  求古书院旧址,隐藏在幽深曲折的巷子中。醒目的大红门,灰色博古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金木雕花檐板,斑驳的青砖建筑,这里曾是清代古书院,在阳光下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使一条不长的小巷显出几分雅致。眼前的求古书院旧址,依然是气势不俗,几位年轻人在建修门庭。我再三确认一下,这是不是求古书院遗址?他们点点头,回复就是。

  书香盈楼,曾收藏过珍贵古籍善本。有史料记载,求古书院有28部藏书,一部分是由兰山书院划拨过来的,如《御纂周易折中》《钦定书经汇纂》《钦定诗纂》《御选古文渊鉴》等,其余则是官吏们捐购的。如总督谭钟麟捐购了《钦定佩文韵府》等,布政使魏光焘捐购《通志堂经解》《资治通鉴纲目》等,学政胡景桂捐购《山海经笺疏》《续汉志》等,提督周达武捐购了《皇清经解》《王船山遗书》等。这部分图书几经辗转,后被收入甘肃省公立图书馆。

  求古书院设内课生1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3两,外课生2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1两5钱,附课生无定额,不给膏火银(指学校、书院发给学生的津贴费用)。总督谭钟麟筹拨甘州府拨银12000两、总督杨昌浚筹拨银1000两发商生息(政府将余钱交给商人经营,获取的利息)作为堂课奖银。同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捐养廉银,发商生息,作为官课奖银。

  四部五郡因距兰州较远,来书院学习者较少。后因在甘州(今张掖市)适中,即在当地参照求古书院章程、课程等设置了“河西讲舍”。所有经费由陆廷黼捐廉试办,继由谭钟麟筹款分给兰州、甘州两府发商生息,用于书院长久之用。

  书院的教学有以下特点,诸生严格按照山长制定的读书进度自己攻读,在自读中发现疑难问题,由山长予以解答。山长每次仅讲两页书,一部《四书》约八九个月可讲一遍,并令诸生履讲。山长对诸生严加考课,日有程,月有课,不完功课者,山长随时惩戒。山长阅卷限三日内阅毕,然后齐集诸生加以评讲,指点诸生课卷的得失。

  获得允许进入大门。院子逼仄,已找不到那书院原本的模样。曾经,这里每年要举行岁考和科考,全省武生考取武举也在此处进行,所以,兰州是甘肃省内科举人物最多、也是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曾经是书生们的精神栖息地。时空里氤氲着书香,曾经书声琅琅,人声鼎沸,藏书阁里流连着阅读者的身影,讲堂里是山长们一丝不苟的表情,“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切,勾勒出古老书院的历史画卷,令人感慨万千。无疑,书院在西北重镇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厚重的一笔。

  街巷还是那条古街道,天空还是那一抹朗朗的朝阳,静穆肃立,久久无语,只觉得百年时光仿佛化作流水,从我心里湍急流过。当一种已经流逝的文明以碎片的形式留存在志书里,我们依然会被它惊艳到眼底湿润。也许它们无法再生,无法复制,但会生长在心底里,令人心生自豪。

  杨玉珍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