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看定窑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熏炉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宋·定窑白釉刻花洗
此定窑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其器底中间竖刻“复古殿”三字,右侧刻一“冬”字,目前为国内仅见。
(本版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北宋·定窑白釉莲纹长颈瓶
北宋·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
刘光煜
近期,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定州博物馆举办“定曜天下——定窑精品瓷器展”,展期截至7月18日。展览不仅从定州博物馆借展了120件(套)从唐朝至元朝的精美定窑瓷器,还特别展示了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定窑、巩县窑、景德镇、龙泉窑、德化窑、耀州窑等许多窑址的各类瓷器40件(套),体现出“诸窑互鉴”之精神。
一场定窑的寻瓷之旅,传递出关于定窑的历史和知识,以及藏在瓷器里古人的观念、情感和信仰,让一件件文物展品诠释出中国的瓷器之美。
定窑历史悠久,从唐代创烧到元代消亡,经历了近八百年历史。定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共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此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誉出定州”“定窑之精”“定窑之美”“天下大白”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定窑的历史沿革、定窑的独特工艺、定窑的装饰手法、定窑的造型艺术以及定窑的深远影响等。定窑创造的“覆烧法”新工艺,对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宋金时期,南北方很多窑场纷纷仿烧定窑印花、刻花白瓷,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定窑系”。定窑虽属民间窑场,但因品质优良,“诸窑无与胜比”。从晚唐至金代一直承烧宫廷和官方用瓷,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
定窑之名
定州是古国都市,华北重镇。新石器时代,即有华夏先民于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筑城于此,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此定都,中山国灭后,归赵国管辖。秦国一统后,先后归巨鹿郡、恒山郡,汉行郡国制,设卢奴、曲阳等县,复置中山国,西汉至前秦,卢奴为中山国都,后燕亦在此定都。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置安州,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改名为定州,定州由此得名。唐、五代为义武军节度使驻地,宋为定州路、中山路驻地,明清为定州,受直隶省管辖。
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该县在唐、五代、北宋时曾隶属定州管辖,故其境内窑场被称作定窑。该窑以烧造白瓷而名扬天下,产品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多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宋金时期,定窑成为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奠定了南青北白的宋代瓷窑格局。尤以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而声名远扬。
定窑之精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由于窑炉结构、烧窑燃料及烧造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定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为解决供不应求且北方少柴的局面,定窑窑工们逐渐改用煤窑烧制,并独创支圈仰烧法与支圈覆烧法,在节约了燃料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瓷窑生产力。支圈覆烧法创制后,便成为定窑主要烧制方法,烧成瓷器特点为器口沿无釉,别称“芒口”,胎体薄轻,圈足矮浅。支圈覆烧法对定窑与全国各地瓷窑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定窑逐步形成了以刻画花、印花见长的装饰艺术,此外还有贴花、剔花、描金等,有别于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四大名窑。丰富的装饰题材,洒脱灵活的线条勾画,增添了定窑瓷器的艺术性。
定窑之美
白色是定窑最为夺目的色彩。定州白瓷自面世以来,便深受世人喜爱。定窑白瓷,天下大白,流布海内外。但除白瓷以外,定窑也兼烧黄釉、黑釉、酱釉、绿釉、三彩等釉色瓷器,光华夺目,异彩纷呈。在漫长的烧造过程中,定窑生产出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精美瓷器。其中,既有日用品,如盘、碗、罐、盒、壶、枕等;又不乏风雅珍品,以供文人雅士赏玩,如茶器、人物雕像等。
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到殷商时期,都有白陶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对白色器物的追求,之后历代有低温白釉陶器,施白色化妆土的白瓷,都体现出人们对纯净的白色器物的喜爱。定窑自唐末期五代时便以高质量细白瓷为主要产品。所烧瓷器不仅胎色白,而且胎质细密坚致。这与窑炉烧造工艺提升息息相关,北宋时,定窑开创了覆烧工艺,并改用煤为燃料,将窑炉温度提升控制至1300摄氏度左右,进一步提高了白瓷产品的质量。
唐宋时兴煎茶、点茶,将茶叶磨成细粉,投入滚水煮沸。定窑茶器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定窑在器型上,在唐及五代有盘、碗、杯、盏、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种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状盘、碗、柳斗杯、海螺等,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雕塑。定窑所烧造的日用品中,以食器中碗、盘与碟数量最多,且做工精美。定窑的花口盘、碗为其中代表,以金银器为蓝本,以莲花、梅花、菊花等各种花卉为造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定窑罐、盒、壶与托、盏托、瓶为生产数量仅次于碗、盘的产品。其中亦不乏精品,如白釉龙首净瓶、桃形盒等。净瓶为僧侣用物,用以贮水或净手。定瓷中还有一类产品颇为著名——瓷枕。“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置一方瓷枕,便得一份清凉。晚唐五代时,定窑便已生产白釉瓷枕,宋代时,瓷枕工艺更趋成熟。此次展览所展瓷枕釉色多样,造型各异,颇具特色。
定窑除大量烧制民间用瓷以外,还长期担负贡御、进奉等官派任务,烧造供官府和宫廷使用的瓷器。晚唐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时,定窑开始批量生产“官”款瓷,后继任者王郜、王都为表示对王处存、王处直所烧“官”款瓷的尊敬改款“新官”。北宋时,“官”字款定瓷继续烧造,因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受到皇室及官员们的欢迎。
天下大白
定窑自唐至元经历了数百年的盛衰发展:创烧勃兴于唐,蜕变成熟于宋,繁荣昌盛于金,元末以后逐渐停烧。定窑烧制时期,引领了白瓷窑口的发展,其覆烧法、造型纹样等因素,吸引了国内众多窑口如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德化窑模仿烧造和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融合,推动了国内制瓷业巨大进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定窑产品货贩四海。
景德镇青白瓷的烧造成就,与定窑白瓷息息相关。靖康之变后,伴随宋人南渡,定窑的制瓷工艺也随之一道带到南方,与景德镇窑的陶瓷材料、技艺结合起来,促成了景德镇窑青白瓷新品种的产生。此外,景德镇窑在南宋至元期间,多仿烧定窑的印花装饰,包括盘、碗等器物,并使用定窑的覆烧法。
定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白瓷的发展和完善,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深刻影响了同时代和后世窑口竞相仿制与出新。从红绿彩的出现,以至后世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彩色瓷器的烧造,绝大部分采用清爽纯净的白色为底色起稿,这样更加突出了彩瓷中各类色彩的鲜艳斗奇,增加层次感。
此次展览除引进定州博物馆文物外,还展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40件文物精品,包括甘肃省内发现的定窑产品,此外还有巩县窑、景德镇、越窑、德化窑、耀州窑等瓷器,充分体现了“诸窑互鉴”,共同形成了中国灿烂辉煌的瓷器文化。
触摸定窑
展览中还有一大亮点:与观众互动,触摸定窑的现代仿古瓷器。在展厅中设置了一个展台,展台放置固定在台面上的数件高仿定窑瓷器,包括著名的瓷儿枕,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莲纹龙首净瓶、刻花高足碗,以及未上釉的刻花玉壶春瓶等。观众们可以近距离触摸高仿定窑瓷器,感受精致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而且还可从未上釉的半成品体会瓷器制造的环节,加深对展览展出的文物印象。
【展览文物介绍】
北宋·定窑白釉莲纹长颈瓶
一级文物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高18.1cm,口径6cm,足径8.5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白莹润光亮。采用刻花技法。长颈呈喇叭口,圆唇。颈中部饰凹弦纹三道,器内无釉。圆肩饰左右对称的菊花纹,前后饰方向一致的菊叶纹。肩腹交接处饰凹弦纹一道,腹稍鼓下收,腹满刻三叠仰莲纹。矮圈足,足底无釉,修足刀削痕明显。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高31.8cm,腹径12.9cm,底径7.2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白泛黄,底足无釉。采用堆塑技法,小口长颈,颈中部饰一相轮状圆盘,下颈束腰,圆肩鼓腹下收,圈足外撇。肩腹交接处饰弦纹三道,肩的一侧塑龙首流。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熏炉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高17.9cm,口径10.6cm,底径11.2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色洁白有垂浆泪痕。盖内口沿平,托底无釉。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
将军盔式盖,上有受花宝瓶刹顶,盖沿侈出,刹顶与盖相通,盖壁和瓶腹环周有六个交错的桃形烟孔。炉身盘口、宽沿,腹斜直,折为平底,底内下凹。炉身下塑贴有五个兽面衔环蹄足,头贴于炉腹,足踏环形平托。烧制前炉置于托有明显的错位,腹部弦纹二道。
宋·定窑白釉刻花洗
一级文物
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3.6cm,口径14.8cm,足径8.9cm
侈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芒口。内底刻折枝菊花纹,器底中间竖刻“复古殿”三字,复古殿为南宋临安大内燕闲及收藏古籍之殿,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始建。后遭焚而复建。这件器物为南宋复古殿所藏旧器,元代由巩昌汪氏收藏并随葬于墓中。
五代·定窑白釉“新官”款大碗
一级文物
高5.7cm,口径23.7cm,底径9.7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轻薄坚致,釉色洁白,温润光亮。碗口呈五瓣葵花形,碗壁微弧,内外满釉,素面,圈足内刻画行书“新官”二字,稍有折腰,窄圈足。
宋·定窑白釉开光刻牡丹纹如意形枕
一级文物
纵16.2cm,横22.2cm,高11.3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坚致,枕如意形,枕面菱形开光,内剔刻一盛开的牡丹花,周围饰两条边线,枕壁四周模印缠枝莲纹,每个莲蓬上都有一姿态不同的童子。莲茎上也有童子相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枕采用了剔花、划花、模印等技法,工艺精美,内容别致,属枕中精品。
北宋·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
高5.6cm,口径8.5cm,足径5.1cm
胎白质细,内外垂浆泪痕处闪青,足底无釉,采用模印和堆贴技法。大口短颈,鼓腹内收,口外附二个对称的环形耳,耳根部饰三个铆钉形圆饼,两耳间各贴五个怒目圆睁的头面像。
五代·定窑白釉盘口瓶
一级文物
高33.1cm,口径9.1cm,底径10.3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光洁莹润,呈乳白色,微泛青,施釉至圈足,微显垂釉痕。盘口,直唇,漏斗形长颈,颈与肩接合处作凸弦纹一周,最大径靠近肩部,腹下微收至底,圈足,外侈,底无釉。从圈足在烧制中开裂现象观察,当为上部器物成型后再接合圈足而入烧。北方辽墓曾有同类器物出土。
- 2024-06-20翻开敦煌壁画植物图鉴 看看古人的后花园里种些啥
- 2024-06-13(文化中国行)礼县四角坪遗址进入延伸性发掘阶段
- 2024-06-10甘肃现存廊桥20座
- 2024-05-30这件马家窑陶罐,主打“几何美”与“极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