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定西通渭:文化振兴路上翰墨飘香

2024-07-02 10:14 来源: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李娟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和灵魂。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通渭县秉持“不仅要兴物质,更要兴文化”和“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思路,以擦亮书画品牌、弘扬耕读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做强文旅产业等为着力点,蹚出了一条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

  擦亮书画品牌 筑牢文化根基

  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这里,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形成了“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独特“通渭现象”。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是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采风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基地。

  目前,通渭书画产业已形成“协会牵头、画廊带动”的管理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经营模式和“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从2011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节会展览内容包含书画文化方方面面,展出层次上到国家级书画名家、下到中小学生,展出内容丰富多彩。

  “通渭人对字画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这种现象在我走过所有的省份,包括港澳台,都是很少见的。”连续几届参加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说。

  近年来,通渭县充分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积极创建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打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组合拳”,使书画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让“书画名城·康养通渭”享誉全国。

  弘扬耕读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现已70多岁的“刚强兄弟”,是通渭人耕读传家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这对孪生兄弟出生于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因为倾心植树播绿,坚持不懈,用50多年的沧桑岁月换来了满山苍翠,在榜罗镇种出400亩“小江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旱塬愚公”。

  如今,兄弟俩依然坚持每天四点起床,喝一罐茶后,就开始耕田、种树,用铁锨将荒山染成绿色,将庭院装扮得四季花香、蜂飞蝶舞;农闲时,他们或伏身画案,挥毫泼墨,或是挥动刻刀,创作根雕,用笔墨和巧手把梦中的家园描绘在纸上。他们的家庭也被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命名为“耕读人家”。

  同样来自榜罗镇的村民范术旦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因女儿和儿媳拍摄的短视频而走红网络。“我热爱这一片土地,我认为黄土地就是我的‘金山银山’,我就靠这个。”对范术旦来说,扎根土地的人,热爱土地的方式是把所有力气和热情倾注在地里。

  “只要你奋斗,努力奋斗,我相信就会有收获。”范术旦说。

  “刚强兄弟”说什么时候种不动树了就不种了,范术旦说什么时候种不动地了就不种了。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都深深地爱着这片黄土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对这片土地的钟爱,将土地情结和人生哲学完美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里。

  传承非遗文化 守住文化根脉

  通渭小曲、影子腔、木雕、泥塑、剪纸……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承人也多。近年来,通渭县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通渭脊兽,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尤以通渭县马营镇瓦房村村民李忠贤捏制的最为出名。

  花甲之年的李忠贤是通渭县脊兽项目唯一的省级传承人,也是他们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从20岁开始跟着伯父“玩”泥巴,制作瓦罐、泥塑脊兽等,至今已“玩”了40年,练就了精湛的泥塑手艺,他的脊兽作品因做工精湛、造型别致而声名远扬。

  2023年,最让李忠贤开心的一件事,就是他和徒弟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长3.2米、宽1.6米的马营镇“三城四堡”的复原沙盘,这也是他制作脊兽40年来完成的第一个大型沙盘,“在捏制过程中,要考虑创新,不仅是庙宇脊兽,还有各种艺术图案、沙盘,都要有创新思维。”李忠贤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手艺也需要转型,他打算将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人物泥塑出来,更好地传承泥塑手工艺。

  通渭剪纸,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党文博是市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心灵手巧的他对剪纸情有独钟,一学就会,剪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为众多艺术爱好者所青睐。

  “我的剪纸用于现代装饰类的居多,今年是龙年,我就剪一些与龙相关题材的剪纸作品。”党文博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通渭剪纸,把这个传统手艺传承、发扬下去。

  近年来,通渭县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创新形式、做活机制等举措,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项目9项,代表性传承人12名;市级非遗项目63项,代表性传承人66名。项目种类及传承人队伍均居全省前列。

  做强文旅产业 盘活文化市场

  “妈妈,你看那个羊驼,好可爱哟!”看到“山楂小镇”珍禽动物园里的动物,小朋友杨萱萱激动地指给妈妈看。

  赏百花、观珍禽、看风光、品美食……美丽的常家河“山楂小镇”吸引了大批游客假期来此观光休闲。

  常家河山楂小镇是通渭县旅游景区中的后起之秀。景区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依托,致力于打造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休闲度假、乡土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园。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每年节假日,都会迎来各地游客享受乡村旅游的静谧与美好。

  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立足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复苏增长的突破口,突出打造红色圣地、陇中风情、书画采风、温泉康养“四大游”,致力打响“书画名城·康养通渭”文旅品牌;倾力打造集书画、生态、园林、水景为一体的牛谷河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在城区初步形成“一线十园一中心”的文化旅游格局;分阶段举办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山楂小镇”乡村文化旅游节、啤酒音乐美食文化节等多个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做到月月有节会、四季有美景、村村有特色,打造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通渭县将始终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弘业、以文惠民,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