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独家

【聚焦兰洽会】看第三十届兰洽会上的“非遗”魅力

2024-07-09 15: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余守萱

  在这个盛夏,在黄河之滨,我们迎来了第三十届兰洽会。正值青春的兰洽会,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激情与活力,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

  主展馆内展品涉及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石油化工、电子科技、水利开发、矿产开发、食品加工、文旅康养、生物医药及日用消费品等近30大类,上万种产品。

  在人头攒动的展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展台前总是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驻足观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雕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葫芦音同“福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奉作吉祥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葫芦,所以,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雕刻葫芦作品。”

  走进第三十届兰洽会非遗文创馆,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人陈兵正在展台前为驻足参观的群众讲解着刻葫芦的过程。

  陈兵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与刻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这一刻,就是40余年。谈及陈氏刻葫芦的独特之处,陈兵说,“陈氏刻葫芦有个特点,就是不留白,这是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与市面上其他刻葫芦最大的不同点。”

  今年,也是陈兵第三次参加兰洽会,谈及感受,她说,通过兰洽会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精品刻葫芦作品,从而了解并喜欢传统技艺,也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技艺和手法的魅力,并将非遗传承发扬光大。“现在有很多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向年轻人学习,将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制作出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刻葫芦”。

  在第三十届兰洽会平凉馆内,非遗传承人魏巍正坐在桌前制作着泥金纸织画。巧手之下,金色的“纬线”交织于“经线”之间,经纬交错,乾坤自成。

  谈及泥金纸织画的制作过程,魏巍扶了扶眼镜,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起来,“首先选用柔韧性强、拉力好的白宣纸或有色宣纸做画稿,将画稿进行托裱。其次制作泥金纸,将特制的泥金、泥银稀释后刷在拉力好的宣纸上晾干备用。然后将托裱成的画稿和泥金纸,分别均匀裁切成宽度为1.1毫米的纸条。接下来将裁切好的画稿固定在织画架上作为经线,并进行分角,再把泥金条固定在织画刀上作纬线,然后来回转动分角滚,进行经纬交穿编织完成,最后将织成的泥金纸织画进行装裱,整个流程多达六十多道工序。

  2021年9月1日,庄浪泥金纸织画作为非遗扩展项目被平凉市政府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今后,庄浪泥金纸织画制作技艺将从选用材料、工艺提升、技艺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挖掘,薪火相传,编织出更有地方特色文化的逸品,让更多人领略地方特色文化工艺的魅力。”魏巍说。

  同时,魏巍的姐姐作为庄浪马尾编荷包非遗传承人,也参加了本届兰洽会,在平凉馆内,记者见到正在耐心为参观者讲解“马尾编”技艺的魏亚敏。“庄浪马尾编荷包历史久远,也是庄浪土生土长的民间手工艺品。”她说,“马尾编荷包”与普通荷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荷包的两个面和边缘上分别用马尾毛编织成鱼网状和辫子状的“贯节”,最后在前后系上穗子和珠子。

  “我是第一次见这样的荷包,比我们平时在市面上买到了荷包多了一个‘马尾编’,刚刚听了制作的方法,其实工艺还挺复杂的,但成品很特别也很好看。”前来参观的余女士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