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岳飞后人为敦煌写了份“开发计划书” 获雍正盛赞

2024-07-13 14:01 来源:酒泉日报

  原标题:岳钟琪将军与近代敦煌开发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明朝政府决定“闭嘉峪关,绝西域贡”。1524年,彻底封闭嘉峪关,废弃瓜、沙二州。此后的二百余年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在敦煌故地设军事机构沙州所。雍正四年,兵部尚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军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奉旨会同大理寺正卿通智赴瓜、沙一带,勘察筑城、垦田、汛防要隘等政务。

  岳钟琪(1686年—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祖上迁居至临洮永泰城,为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岳飞二十一世孙。岳钟琪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战功显赫。在平定青海叛乱、准噶尔叛乱及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中屡建战功,被乾隆皇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钟琪将军到沙、瓜二州后,经认真考察调研,于雍正四年六月初五日(1726年7月4日),写出《奏陈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奏陈》),呈报雍正。

  岳钟琪深谙兵法,一生饱读诗书,雄才大略。《奏陈》全文8000余字,是全面开发敦煌的纲领性文件。将军戎马一生,文风如其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军事防御、农田水利、移民工程三个方面提出了12条开发敦煌的建议:

  一是构筑“一城、一堡、一协、三营、南北若干墩汛”的军事防御系统。当时,西域大片领土尚未回归,敦煌处边境,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岳钟琪提出了沙州所升格为沙州卫,建沙州城、黄墩堡,置沙州协、沙州营、黄墩营;建伯颜布喇墩(现阳关镇大墩)、沙枣墩、千佛洞墩为南墩汛;百齐堡、黄墩子、青墩峡墩为北墩汛的敦煌南北防御工程体系。详细论证并建议沙州城、黄墩堡的建置规模和协、营及所属墩汛驻军规模。

  “沙州地方辽阔,招民开垦,防护宜周,且离哈密甚近”。岳钟琪建议:在沙州(即现敦煌市区)建沙州城,城内建营房3000间,将弁衙署15所。城门用砖砌筑,城壕宽3丈、深6尺,城中建鼓楼一座,以壮规模。沙州协设副将,分左右二营,驻军1500名,每营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在敦煌北境,将军建议:黄墩子东连百齐堡,北由青墩峡可通哈密,应设一营,驻军300名,设守备千把总各一名。筑土堡一座,周围二里三分,盖营房600间,守备千把总衙署各一所。周边有可垦之田,下种800石,令兵丁屯种,为200多年后黄墩农场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协、营、汛是清朝绿营军的编制单位,军事长官为副将、守备、千总、把总。协一般驻扎在府县等重要地方,营是最基本单位,驻扎在城邑关隘,汛设在道路边境,相当于哨卡。

  岳钟琪对沿边隘口的4个墩汛也作了详细部署。伯颜布喇,西通哈密,南通色尔腾、柴达木,属通衢要地。修墩台1座,营房8间,围墙一道,设兵20名,轮班巡守。沙枣墩处通向党城之路,党城即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又可以接应伯颜布喇。修墩台1座,营房4间,围墙一道,设兵10名。千佛洞沟,即莫高窟前宕泉河,是通往党城、石包城之捷径,修墩台1座,营房2间,设兵5名,登高瞭望。青墩峡是通往哈密之要道,修墩台1座,营房2间,设兵5名。伯颜布喇墩、沙枣墩、千佛洞墩归沙州营管辖。青墩峡墩汛归黄墩营管辖。

  二是农田水利开发。考虑党河水资源、土质、可栽培作物、人力等因素,提出垦田30万亩的目标。具体实施中,因劳动力限制,当时只完成了12万亩的开垦任务。为保障灌溉,岳钟琪建议开通四道水渠:恢复、新开沙州城西南、党河两岸原有的渠道,中间再开一道新渠,这便是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的原型。在敦煌北境,“应开小渠一道,至黄墩子地方”,这便是北干渠的原型。至今,敦煌水利干支渠系走向仍然遵循当时的基本框架。

  三是大规模移民工程。为解决谁来耕种的问题,岳钟琪提出:留下五万余亩,仍由沙州协、黄墩营兵丁耕种,还有24万余亩“尽行招民开垦,方可有济”。建议招民2400户,每户给地100亩,给牛2只,农具1副,籽种6石,修盖住房银3两。“查甘肃八府属共计六十余州县卫所,每一处约招民四十户,共可招二千四百户”。为加快效率,“动用正项钱粮,给予车价盘费,务予今年冬底,合计各处招足二千四百户,于明年二月之初,齐到沙州,方为有益。”

  在具体的实施中,划分为东南、西南、中南、东北、中北、西北六隅,55坊。每隅设农长1名,乡约1名。其中:东南、东北、中北、西北四隅踞党河以东及上游地区,安置黄河以东移民;西南、中南二隅踞党河以西,安置黄河以西移民。为了能记住乡愁,直接用原来的县厅卫名称作所在坊名,之后再演化为村名。至今,敦煌还保留着兰州、合水、肃州堡、武威庙等村名。构成了近代敦煌基本的行政、人口格局。

  远在京城的雍正皇帝收到奏折,认真阅读后,朱笔批示:“此事条奏,筹划之精详妥确,朕之欣悦嘉美处,实笔不能谕朕意,已有旨谕部矣。将此折发与议政看,怡亲王心悦诚服,至于含泪,诸大臣为之嘉赞,皆云此则方可谓为国家办理事务也。卿身心勤劳处,朕便不能洞悉,上苍自然照察,再无不倍增福寿,昌绵子孙之理,朕实欣悦之至”。(《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七册395页)

  雍正皇帝朱批109字,满满的嘉美盛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读出三层信息:

  这篇《奏议》因其准确可行的建议、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被雍正皇帝钦点为奏折的范文,为国家办事的榜样,传抄各部大臣,供学习借鉴。对敦煌移民实边,开发敦煌的建议,上下意见一致,高度统一。开发敦煌的建议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后来的西域回归奠定了基础。

  可惜的是,当年,岳钟琪将军奉诏在云贵两地推行“改土归流”,没能亲自对《奏议》付诸实施。

  从之后的两份资料可知,雍正王朝是一个励精图治、高效运转的时代,将军《奏议》的项目全部得以实施。

  第一份资料是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派工部侍郎马尔泰,光禄寺少卿汪漋来敦煌办理督修沙州城工事务。马尔泰,满洲正黄旗人,曾任川陕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等职。在督修沙州城工期间,马尔泰视察了伯颜布喇墩并赋诗一首:

  伯颜墩

  逼近青海各要路,平原丰草一望无际,今分设瞭戍,烽逻严明,乃西疆门户第一墩也。

  茫茫青海是岩疆,落日平原照大荒。

  草色连天溪水碧,风威卷地野尘黄。

  防秋已见军容肃,奉使宁知塞路长。

  十载壮怀尤未尽,须眉今喜一飞扬。

  诗中描写了伯颜布喇墩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驻军的军容军纪。诗序中誉伯颜布喇墩为西疆门户第一墩。

  汪漋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参与编修《康熙字典》,才华横溢,在督察工作时赋诗14首。《登沙州城楼》《黄墩堡》真实地书写了那个年代:

  登沙州城楼

  敦煌地拓极西边,纵步高城望渺然。

  远碛荒烟连异域,废垣古塔建何年。

  流沙环叠千峰岫,党水遥通万顷田。

  妇子芸芸编户盛,秋成麦熟乐尧天。

  黄墩堡

  郊原四望尽平畴,壁垒新增耸雉楼。

  浩淼河源来党水,嶙峋山色见沙州。

  营开甲帐风清昼,戍靖风烟月照秋。

  五堡边疆推险隘,伊吾北去是咽喉。

  这三首诗透露出的信息有三层:

  三首诗有“防秋”“秋成”“月照秋”,表明时间是当年秋天,距岳钟琪将军《奏议》提出、批准仅一年时间;黄墩堡和伯颜布喇墩等军事防御设施建成,驻军开始履行侦瞭巡守的军事职能;汪漋诗中的“秋成麦熟乐尧天”“郊原四望尽平畴”表明垦田种植已经完成。

  第二份资料是雍正八年(1730年)首任沙州协副将石之瑛写《开设沙州记》,简明扼要记述了雍正四年后从甘肃各州县厅卫移民屯垦的经过和现状。特别是引述两道谕旨,记录了敦煌移民实边过程中采取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石文对敦煌移民情况有如下表述:“招甘省无业穷民二千四百户,开垦屯种……特发帑金,给沿途口粮、皮衣、盘费,及到沙州,借与牛具、籽种等。又念户民初到,尚未耕种,借与七月口粮”。至雍正七年(1729年):“今年到者统计共有二千四百零五户,屯种既广,树艺益蘩,所种小麦、青稞、粟、谷、糜子等项,下种一斗,收至一石三四斗不等。共收获粮一十二万余石。其余各色种植,亦皆丰厚。家给人足,莫不欢兴乐业”。三年时间,岳钟琪将军提出的军事防御、农田水利、移民全部实施。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敦煌行政设县的条件成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裁卫设县。至今,移民之初设立的“六隅”在乡镇区划上有变化外,行政村沿袭“坊”的规模格局。30万亩的种植面积,也是敦煌绿洲最适宜、最科学的种植规模。阳关镇山水沟口的伯颜布喇墩、敦煌古城以西的沙枣墩、莫高窟九层楼附近的千佛洞墩、青墩峡墩和配套的营房、围墙遗址仍在,昭示着那一段开发的历史。

  孙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