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公路铁路未开通那些年 “筏客子”才是兰州货运的主角

2024-07-17 15:55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消逝的连海筏运

旧时的黄河筏运

  旧时的黄河筏运

  兰州市远郊的红古川和八宝川,物产丰饶,在公路、铁路开通前的漫长岁月里,连城、窑街、海石湾至兰州市区的陆路交通单纯依靠畜力、人力运输,运力极其有限。

  连海地区的水路筏运业,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全盛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兰州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人员物资转运集散地,一时之间,各种物资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八宝川连城山里的木材、药材,窑街的陶瓷、煤炭、水泥,海石湾、民和一带的粮食、油料等农产品,青海牧区的畜产品,急需运往兰州,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连海筏运业的兴盛。

  货运筏子一般分为木筏和皮筏两种。木筏是将圆木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水运工具。根据河水的涨落情况,可随大随小,随多随少。一般的木筏大约需用25根圆木,前13根,后12根,中间用三根横木按头、中、后三段进行包封。一般情况下,筏子上面可载万斤重的货物。这种筏子到达目的地后,连同货物和圆木全部拆卖,只将绳索带回。

  皮筏又分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两种。羊皮筏子是用充气的羊皮袋做筏,上面铺上胳膊粗的木杆和羊皮袋捆扎在一起。一般一个羊皮筏用9至12个羊皮袋,这种筏子小巧玲珑,一般只作渡河和短途运输之用。这种羊皮筏子,就是现如今“本地人不敢坐,外地人抢着坐”的兰州黄河风情线景区的旅游观光项目。

  牛皮筏主要承担长途运输,载货量大。一个牛皮筏子,大致需要30至32个上好的牛皮袋。其皮具有板子厚、容量大和虻眼少的特点。制作一个扎筏所用的牛皮袋,需经过退毛、油鞣、缄口等工序。这类活计,只有熟练且有经验的老水手才能完成。这种皮筏将货物运达目的地后,卸去货物,拆散皮袋,逐个放气后,将皮袋捆扎成驮,用畜力或人力运回,以备下次使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筏客子,并非易事。不仅要胆大心细,而且水性要好。一个筏子一般需三人操作,前面的一个叫把式(也叫纳事),后面的两人叫后桨。把式看水线水势把舵,若遇障碍险情,随机应变,大声呼唤后桨的人,用搡、压、靠等行话指挥,使航行中的皮筏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从窑街到兰州市区走一趟筏子,要穿行于河窄湾多、水激浪涌的享堂峡。出峡后在湟水河上还会遇到许多风险,有庙儿漩、羊毛漩、边墙漩、麦湾漩,还有王家口的渣子,夹滩的浅滩等好多处水势复杂的险境。进入黄河后,有难行的八盘峡漩、火钻涡子、十八岔乱河等险境。在这些危险地段,每年都有事故发生,也就有人葬身湍急的河水之中。当地民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炭沫子(矿工)埋了没死,筏客子死了没埋”。足见其筏运的艰难和危险。当年的筏运业属于收入较高的行业,但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高风险职业。

  一年之中,春初解冰后放的第一趟筏子,叫开河筏子;秋后结冰之前走的最后一趟筏子,叫关河筏子。每年约有8个月时间,筏客子在险象环生的河流上营生。

  在连海筏运史上,享堂峡曾经占有重要地位。公路、铁路开通前的漫长岁月里,比起陆路运输,水路筏运更快捷更省时。尽管享堂峡风大浪急、河窄水猛,窑街、海石湾的筏客子挥动桨叶,划着牛皮筏子,笑着漫起“花儿”,沉着冷静,如履平地一般,渡过极其危险的享堂峡水域,风雨无阻,穿行于大通河、湟水和黄河之间。高亢激越的“花儿”荡气回肠,冲波激浪,回响峡谷两岸,浓墨重彩地谱写出一曲筏客子的辉煌篇章。

  据传,上世纪50年代初,享堂峡口的海石湾一侧有1.2万根上等松木,急需运往兰州市区。当时,筏客子们认为客户给出的运费偏低,无人愿意接手。由于解运木材有时间限制,解运人员找到海石村的周占奎。周占奎找来几个懂筏运的老筏客子商议研究后,认为若单独运送木材,运费确实过低,且风险也大。他们与来人协商一致后,决定接手承运。他们先把圆木扎成木筏,然后在上面搭载一定数量的货物,这样筏客子有钱可赚,木材也可按期运抵兰州。经过一个多月的水路筏运,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筏运任务。筏客子们挣了不少钱,他们还抽出一部分捐献国家,支援抗美援朝。

  几十年过去,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昔日险峻的享堂峡,如今“天堑变通途”。

  陆金友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