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周朝始祖骑着凤凰到甘肃 从此“逆袭”开启农耕文明

2024-07-18 11:03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周先祖在庆阳肇启农耕

  华夏古文明,以农耕著称。创造农耕文明的周先祖,其地在陇原庆阳。

  周始祖弃,尧举之为“农师”,舜命为后稷,主管农耕。后稷教民稼穑,种植稷麦。后稷辞世,其子不窋(zhú)承袭父职,继任农官。时夏王朝第三任王姒太康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姬不窋失官,另谋生路,率部族“奔戎狄之间,有凤来仪、随骑凤西来,见此山明水秀,訇然落地,凤化为城”。“有凤来仪”“凤化为城”自是后人附丽的美好传说,西迁后周先祖与戎狄杂处混居,吸纳了不少异族习俗,倒是真的。既来之,则安之,周先祖便在此“务耕种,行地宜”,开始了早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创建了华夏的农耕文明。“凤城”庆阳即周祖“躬耕稼穑”之地。

  不窋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改善了居住条件。据传庆城县城亦是不窋主持修建,后世因称之为“不窋城”,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三里处。

  不窋之后,其子鞠、鞠子公刘次第即位,为部族长。公刘身在戎狄,却视域开阔,志存高远。他远观近察,实地踏勘,认定豳(一作“邠”,今陕西旬邑西南)其地水土环境宜居,发展有远景。遂率族众迁徙至豳,时约在商初。《诗·公刘》对大迁移前前后后作了艺术的描写:“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定居后,公刘引导族人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粮食堆满囤仓,一派繁庶兴旺景象。活动弥广,涉足愈远,渡渭水而采矿石,“取砺取锻”,更新生产工具,锻造锐利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凭杰出才能为周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刘之后,历经八代,至古公亶父时,为躲避薰育戎狄即鬼戎族的袭扰,亶父带领部族从豳迁徙至岐山下的周原,继续拓土蓄势,增强实力。再经季历、文王两代持续发展,跃升为西北诸侯之长,具备了挑战中原商王朝的实力。武王姬发帅部族联军牧野一战,彻底击垮商军,实现改朝换代。

  周祖在庆阳一带共传承十二代,达四百余年之久。周人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并开启家畜养殖。《公刘》诗句“执豕于牢”,是说要圈猪进圈。而“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句,则描绘出一幅采桑图:姑娘手提竹篮,沿着桑边小路慢步轻移,眼疾手快采呀采,想着多采柔嫩的桑叶。“六月食郁及奠”句中的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农牧并举,果桑齐兴,周先祖走的是全面发展的道路。要而言之,周祖在庆阳数百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亦弥足珍贵。

  周先祖遗址及相关建筑遗存至今可观览者,主要有:一、周祖陵墓,包括庆阳城东帽盒山的不窋陵、庆阳城西六十里的周老王鞠陶陵,宁县九龙川的周先祖九座陵墓。二、先周古迹遗存不窋城(今庆阳县城)。三、宁县一带尚存有公刘邑、公刘庄,庆城县城西南八里高家崤有公刘古庙,俗称公刘殿或老公殿。四、花坡,传为不窋遗园。五、延庆城,传为公刘肇生之处,现遗迹尚存。六、公刘庄,在县城东北,余田数亩,无人敢耕种,名曰“天子掌”。七、周祖庙,祀周祖不窋。明嘉靖初修。曾有塑像,两壁画文王以下三十七王像。顺治五年建坊,题额“肇周圣祖”“帝系王风”。八、周旧邦木枋,在庆阳城南街,檐下正中匾题“周旧邦”。九、后稷台,在镇原县城西北,相传为后稷教民稼穑处。

  鉴于上述史实,为纪念周先祖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作出的特殊贡献,中国(庆阳)首届周祖农耕文化节于2009年9月21日至25日在“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甘肃省庆阳市举行。可谓实至名归。

  鸣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