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名人

刘尔炘弟子编纂地方志 一本书收录甘肃古镇风土人情

2024-07-18 17:36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杨巨川和他的《青城记》

《青城记》

  《青城记》

杨巨川

  杨巨川

  榆中县青城镇是黄土高原上为数不多的鱼米之乡、水烟之乡,更是文化之乡和礼仪之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人物,杨巨川便是其中之一。

  杨巨川(1873-1954 ),字揖舟(济舟),号松岩,别号青城外史,榆中县青城人。自幼勤学苦读,未及弱冠即毕业于兰州求古书院,师从刘尔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乡试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二甲进士,签刑部主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清学部选派日本考察政法,其间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先后出任湖南新田、麻阳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返兰,当选甘肃省议会议员,后任敦煌县长。曾订立条规,维修栈道,为保护敦煌莫高窟而四处奔走。因力主禁烟而得罪权贵,愤然辞官归里。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任固原县长,后辞官回兰。

  两年后,杨巨川被推荐主管兰州五泉书院(后改为五泉图书馆),同时应聘于甘肃学院讲授诗学及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期间完成《诗学萃言》《三通概论》等著作,为弘扬传统文化殚精竭虑。抗战期间,曾两度与张大千在兰会晤,互赠墨宝,商讨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甘肃省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晚年为文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5月31日,杨巨川先生在兰州逝世,享年82岁。

  先生一生论著颇丰,著作约有二十部。其中,《青城记》《学诗萃言》《梦游吟草》《公馀闲吟》《秋鸣集》《识小杂咏》《五朝近体诗选》《诗文杂抄》《诗学讲义》《诗学漫言》《读诗琐录》尚存,余如《游东瀛日记》《琴学汇钞》《三通概论》《窥豹录》《文集》《天文汇志》等均佚。

  在先生的诸多著作中,《青城记》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据考,《青城记》脱稿于抗战时期,手稿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它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90年2月由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根据手抄本编纂的繁体竖版油印本。第二个版本是2004年9月由甘肃省委印刷厂编印的繁体竖版铅印本。第三个版本是2010年5月由甘肃省委印刷厂第二次印刷的简体横版铅印本。

  三个版本中,前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异。第三个版本与前两个版本相比,主要增补了作者诗文、碑文、报刊剪辑、名人题字、邀请函等内容,并增加了部分注释及编者按,从而使书页图文并茂,充满生机。归纳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史料性与文学性并重,全方位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该书以亲切的笔触,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青城的全貌,其中就不乏对其历史沿革、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记载,而他对山川、古迹、风俗、物产、烈女、水利、教育和选举的描述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记载,“条邑之黄烟、关家沟之大枣、金沟口之棉、达子湾之西瓜、乌金峡之羊、聂家窑之雪花盐、小岩山之玉麦(即莜麦),以上诸物,均为他处所不及。”

  作为前清进士,作者的文学功底十分了得。《青城记》不但言简意赅、用词凝练,而且张弛有度、通情达意。通读大作,感觉其语言美、意境美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比如,《青城记序》开篇曰:“青城记,记青城也。”寥寥数字,就将作者的创作主旨和缜密心思说得一览无余,滴水不漏。再如,《风俗》中曰:“士勤耕读,重商业,尚礼义。女精针黹茶饭。”短短数语,却将男女分工、民生、礼仪及从业状况娓娓道来。

  其次,独特性和真实性兼顾,充分凸显了青城的地方元素。青城“地虽弹丸,名侪县邑。”据载,青城历史上秦筑长城,汉置屯田,唐设龙沟堡。北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此增筑了新城。因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后人为纪念狄青,将其改称为“青城”。斯时的青城,不单指黄河南岸的“一条城”,还包括黄河北岸的“五沟十三庄”。

  青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胜众多。青城八景中,“崇兰列嶂”的雄伟,“黄崖滴水”的奇妙,“夹河烟树”的秀丽,“小岩晚照”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而人文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家祠堂和青城书院。高家祠堂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内悬咸丰皇帝御赐高鸿儒的“进士”匾额。建筑造型雅致,装饰精美,砖木雕刻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来托物寓情,其意趣“至今风流未艾。”青城书院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嘉庆进士顾名先生斥资创办。木雕精湛,风格独特;砖雕精美,保存完好。既有山西大宅院的浑厚,又不乏北京四合院的空灵。青城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道台狮子、青城小调以及剪纸、刺绣等民俗文化,都韵味十足,享誉四方。在《青城记》中,这些名胜古迹和民俗文化都有详尽的记载和描述。

  其三,可读性与实用性并举,充分体现了该书的史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杨巨川一生并没编纂过县级以上的地方志,《青城记》是他留给我们的唯一一部乡镇志,也是当时甘肃省仅存的一部乡镇志。作者在应用志体编纂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其结构和实用性。章节的布设,既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符合高端学者的审美情趣。内容的取舍,既包含有迹可循的现实重塑,又兼容有据可考的历史渊源。它不仅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对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青城记》的第一个版本,笔者未曾拜读过。第二个版本,笔者在多年前修家谱时曾经引证过多次,可读性及实用性极强。而第三个版本,笔者较为熟悉,引用得也较多。本文的撰写,完全得益于这个版本。据《白银区志》载,在《白银区志》的编纂过程中,共引用了35部参考资料,其中《青城记》就赫然在目,位列第六。由此可见,《青城记》在修谱、撰文、编志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杨巨川先生是深受民众拥戴的一名乡贤。《青城记》虽然只是一部乡镇志,但它无疑是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青城记》不但真实地记录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而且最大限度地汇聚了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相信《青城记》一定会引领着我们,去品味那岁月深处的沉香!

  曾正伟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