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要隘——神秘黑松驿
原标题:丝路要隘——神秘黑松驿
现在的黑松驿
几位年轻人挖出足有门扇大一块石匾,拂去泥土,赫然显出四个大字“凉庄保障”。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张骞凿空”。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成为了古今亚洲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的纽带。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路悠悠,黄沙漫漫,丝绸之路也是最古老的驿道,昔日沿途驿站林立,有的历代绵延而立,经久不撤。因此更有着别样的风景,或苍松翠柏而立、或古楼碑匾杂陈,有的甚至还有着神秘的传说……
古老的黑松驿
黑松驿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祁连山北麓,乌鞘岭北山脚下,它距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15公里,南依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乌鞘岭,西北靠巍峨险峻的古龙山和铁柜山。在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只有100米的峡谷,它就是“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号称“金关银锁”的古浪峡。黑松驿驿站和城堡正好位于古浪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1967年,因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为修建一座涵洞,在黑松驿废城的瓦砾堆中,几位年轻人挖出足有门扇大一块石匾,拂去泥土,赫然显出四个大字“凉庄保障”。毫无疑问,这块石匾原是镶嵌在城门洞上面的横额。匾中的“凉”是指“凉州”,“庄”则是指“庄浪”。《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汉武威郡地。隋唐为凉州地。元置庄浪卫,属永昌路。”因此这块石匾的出现似可考证黑松驿城堡修筑年代应在元代以后。
黑松驿在汉代因苍松翠柏蔚然成林,成为苍松县的治所。十六国后凉麟嘉四年(392年)改为昌松县。自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因为从远处望去,松林黑压压的一片,故而得名黑松驿。因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历代为兵家战略要地,历经战争风雨沧桑,黑松驿的森林植被屡遭兵燹毁坏。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古浪县志》 载:“县城南三十里, 即古苍松卫, 兵燹后松柏斩伐殆尽。”如今,放眼望去昔日的古驿站早已物是人非,湮没在岁月的深处,现只有驿名不见松。
诗意的黑松驿
黑松驿设立后,承担着接待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以及来往官员途中食宿和换马的职责。因此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这里昔日商业兴盛、店铺林立。从而也激发了许多在此驻足的诗人的创作灵感,邮亭驿站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摹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写有一首《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此时高适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处任幕府书记,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在经过黑松驿时,道途崎岖坎坷,涉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行路之人顿生孤寂、厌倦之感。但是最末一句,内容一转,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指出这一切都为了“王程”,从而自戒自勉、不应懈怠,高适这首诗写出了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明朝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吕大器,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甘肃巡抚,他为平定西北的战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吕大器曾率军路过黑松驿,并写下了一首《黑松岭》诗:
漠漠浓烟罩万松,逶迤秋岭尽成龙。
声寒铁骑千军肃,一线遥看古戍峰。
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统率的大军,军容整肃,怀着必胜的信念通过地势险要的黑松驿。从而一战成功,声震朝野。
清代康雍年间武威诗人、曾任广东雷琼道道台的张玿美曾作《黑松驿道中》诗一首:
古驿山之阳,险阻扼西塞。
松阴夹道深,飞云停不得。
人家住夕阳,岚光罥黕幕。
羽骑日纷纷,屡降怀远敕。
戍卒筑防秋,荷戈出西域。
不有行者劳,安得居者息?
生男得躬耕,年年勤稼穑。
生女事女红,夜夜勤纺织。
边头新郡县,斥堠齐整饬。
豺虎远遁藏,道路无荆棘。
翩翩裘马来,放怀免逼仄。
山鸟听歌呼,赏心夫何极。
张玿美在诗中写出了黑松驿的险峻,同时,“松阴夹道深”一句再一次证明当时黑松驿一带松林尚且茂密。此外,诗中还写到生活在黑松驿一带的百姓,在和平年代里他们安居乐业,过着男耕女织,昼而作、夜而息,无忧他事的恬淡生活。并且指出,之所以百姓能够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皆因戍边将士的辛劳付出。诗中一句“不有行者劳,安得居者息”使全诗意境得到了升华。
因黑松驿地处丝绸要冲,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无论是商贾僧侣、戍卒驿吏都要经过这里。清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军西征,他的幕僚、诗人施补华随军前往,当路过黑松驿时,作为诗人的施补华赋有《黑松驿》诗一首:
五里十里雨浪浪,骑马萧然行涧冈。
水深泥浊丐汤沐,日暮天寒呼酒浆。
孤犬当门黑吠影,疏灯倚壁青摇光。
高歌夜半惊山鬼,崖谷四应秋声长。
施补华的诗一向立意高深,他曾随军深入边疆,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故施补华的诗多表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主题。但是,这首诗他却描述了在战争年代黑松驿的萧条孤寂,一句“高歌夜半惊山鬼”写出了无限的凄凉。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曾触及到黑松驿,在他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五回“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文中乌鞘岭下的“黑松堡”即是指今天的黑松驿镇。金庸先生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又为黑松驿增添了一些令人惊悚的神秘色彩。
名人的黑松驿
黑松驿地处丝路要冲,文化底蕴厚重。一些名人、大员前往河西皆要经过这里。
一代名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后被道光帝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他不畏路远艰险,决然踏上了西谪之路。一八四二年八月十二日(农历),他与随行赴戍的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一行,以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以及大量的宣纸、笔、墨等,路过黑松驿。林则徐在《壬寅日记》中写道:“十二日。戊子。晴。辰刻行,五里水泉墩,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胜寒,下岭即仍脱皮衣矣。岭之西北七里为平番、古浪交界。又七里双口子坪,又六里安阳,又十五里隆贵铺,又十五里黑松驿,古浪令陈雪炉(世熔,安徽怀宁人)在此迎候,即与共饭。饭后又行,六里香炉墩,又三里碾子磨,又三里关王庙,又三里岔路墩,又三里新关滩,又三里太平沟,又五里扎子沟,又七里古浪县城,入东门内行馆宿。夜雨。”
林则徐日记中的陈雪炉,为安徽怀宁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甘肃古浪县知县。初到古浪时,荒漠漫漫、道殣相望,士风朴陋、人才寥寥。陈雪炉到任后,廉正自持,宽严相济,除恶霸,决疑狱,兴修水利,贯通驿道,创立书院。数年后,麦栗丰收,百姓庆康,学风畅行,甲科崛起。
当陈雪炉闻知林则徐西谪伊犁途经古浪,早早地来到黑松驿迎候,他们甫一见面,互致问候。换乘暖车前往县衙,晚间宾主二人诗酒酬畅,后陈雪炉为林则徐题写了《题林少穆制军关陇访碑图》和《题林少穆制军边城伴月图》两首诗。
到了民国时期,黑松驿依然是西行的重要隘口,1934年3月到1935年5月,《申报》记者陈赓雅深入西北采访,后发表30万字的纪实文章《西北视察记》。当时他路过黑松驿,曾记录道:“过黑松驿,古浪峡,均在两山中行,时有巨石当道,车行颇感困难。峡长凡四五十里,河水愈流愈大,势甚湍急,激石发声,震耳欲聋,峡尽豁然开朗,而古浪县城即在眼前。”陈赓雅将黑松驿险要的地形描述了出来,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惊悚感。
抗战爆发以后,老舍辞去教职,奔赴武汉,后又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1939年,文协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分南、北两路奔赴前方慰问劳军,老舍参加的北路慰劳团,于1939年7月28日从重庆出发。据记载,当慰问团经兰州行至古浪时,正值重阳节。黑松驿附近经霜的树叶在寒风中纷纷凋落,一团团阴云在天空中缓缓移动,散落在各处的村落、树林、山谷覆满了白霜,路边瞧他们车辆新鲜的孩童们,衣衫褴褛地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俱往矣!在距离老舍所经过的黑松驿80多年后,这里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羔 文/图
- 2024-07-26三线建设时期的甘肃
- 2024-07-25史海揭秘|古人吃糖也是又爱又怕
- 2024-07-25史海揭秘|那些美丽的“织女”们
- 2024-07-23创新报国的史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