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收藏考古

一面铜镜的余响

2024-07-30 09:08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一面铜镜的余响

  百年前,随着瑞典学者安特生沿洮河进行考古调查与探寻的脚步,在广河齐家坪发现单色陶器,后经我国考古学家的进一步挖掘考证,齐家文化的命名才被确定下来。在后期的挖掘工作中,齐家文化作为史前文化的一支,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众多的铜器中,有我国年代最早的一面铜镜,直径为6.2厘米,厚0.3厘米,背面光滑无纹,中心有一个半环状的钮,被誉为“中华第一镜”。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齐家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还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提供了宝贵材料,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广河这座西北小城里,4000年前的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清晰的“白灰线”呈现着齐家文化的典型特征。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及出土的器物特点等推断,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卡约、辛店文化,约为公元前4100年到公元前3700年之间。厚重的黄土下,我们祖先沉睡几千年的过往终于面世。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齐家文化中的各种石器。石刀曾帮助先民们切割过生产生活用品,把他们从撕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石矛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食物,让投掷的石器具备更好的捕获力;石铲改变了他们用双手刨挖的现状。磨刀石、研磨器等石器的进一步利用,让获取食物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他们沿袭着前人的遗留,探索着眼前的现实,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文明种子的诞生。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齐家文化中的各种陶器。出土的陶器以手工制作的素陶为主,但陶器类型多,造型优美。从罐、碗、瓶、钵、盆、杯、瓮、壶的使用中,我仿佛看到了祖先们慢慢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这里可见一斑。从鸟、羊、狗等动物形象和人像为题材的陶器里,我仿佛看到了审美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齐家文化中的各种骨器。骨铲多用动物的下颌骨或肩胛骨制成,刃宽而锋利,数量较多,是效率较高的农作工具。随着锥、匕、针的出现,手工缝制的生产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饰品,用动物角、牙、贝、蚌等制成。饰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说明我们的祖先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提升,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思想火花正在照耀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齐家文化中的各种玉器。玉器种类除斧、锛、铲、凿等工具外,还有礼器性质的刀、璧、璜、琮、璋、圭等。很多玉器比较简朴,但制作工艺并不落后,这代表着齐家文化中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制作出圆形的玉璧礼天,方形的琮礼地,玉琮又是内圆外方,以示天地的融会贯通。从这些玉器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对天地的崇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透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看到了齐家文化中的各种铜器。出土的铜器达数百件,经过科学检测,以青铜制品的工具和装饰品为主,也有少量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那面作为礼器的小小铜镜,从铸造工艺来看,属于一次范模浇铸成型,纽部有锻饰痕迹,边缘规整光滑。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说:“青铜冶炼和铸造是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是文明的标志。”我仿佛看见了先民们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点点在加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齐家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考古研究来说,齐家文化遗址与殷墟、半坡一样是圣地级的遗址,考古人向往的地方。” 正因为齐家文化的博大,广河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以“齐家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参照齐家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琮”设计,展示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哲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追根溯源的呼声里,广河齐家文化从默默无闻逐渐走向大众视野,也必将在研究人类史前文化的路上发挥作用,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

  孙菊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