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美文

油灯下的母亲

2024-08-05 15:12 来源:天水日报

  原标题:油灯下的母亲

  辛军锋

  妻子执意要将仅露一个“大脚趾”的袜子连同另一只完好无损的一齐扔掉,这让我极不情愿!如果母亲还健在,肯定不会这样的……

  记忆中,家里尽是些破袜子,而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袜子的情景,早已刻在我的脑海里,那盏油灯和灯架也成了抹不去的乡愁。

  油灯盛油的部位大多是用废弃的墨水瓶或药瓶做的,灯捻子是棉花搓成的,捻子管则是耐高温的薄铁皮卷的。一切准备妥当后,把墨水瓶或药瓶瓶盖钻出一个大小适中的孔,铁皮捻管从孔中穿过,引入捻子,添上煤油,一盏油灯就做成了。我家木质的灯架子是祖传的,五寸见方的木墩上,竖嵌着一根长二尺的木条,上端安装着用来放置灯盏的拳头般大小且有凹槽的木掌。那时物资匮乏,就是一盏小小的油灯,制作起来也很费劲,主要是缺材料,跑几户人家也不一定能找全。大人们说,煤油灯比以前的清油灯亮多了,话里话外透出一种满足。那时候的老家还没有通电,煤油又属于紧缺物资,凭票供应。从母鸡屁股里抠钱的乡亲为了节约,很少使用油灯,实在没办法了,才会跟多数人家一样很奢侈地点亮一小会儿。那时,人们晚上去推磨都得借着月光,吃饭穿衣能不点灯就不点,用大人的话说就是“摸黑吃不到鼻子里”“不会把裤腿子穿到腰上”!

  我们家属于“单膀子”,父亲常年在外,不识字的母亲,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要挣工分,又要做家务。母亲干活儿的信条是“慢工出细活”,总认为“干啥快的人做的活儿就不行”。缝一件棉袄要三天:第一天裁剪面子、准备棉花,第二天撕摊棉花,第三天翻过来再缝上里子才算完成。只有天气突然变冷急需要穿的时候,她才不计油的贵贱,在油灯下连昼赶夜地缝。

  母亲的针线活儿,无论是质量和式样都是村里有名的。每当夜幕降临,只要我家的油灯被点亮,那肯定是母亲准备做针线活儿了,隔家邻壁的婶子大娘也会来借光做针线。她们围坐在油灯周围,一边拉家常,一边做针线活儿,这时候的母亲俨然是一位“指导员”,看见别人缝的针脚不匀称、不细密,别人还没动静,她先一把夺过来三下五除二拆掉让重新缝,嘴里还在不停地唠唠叨叨数落着对方。记得远房一位和姐姐年龄相仿的绢花姑姑,经常来跟母亲学做针线活儿,有时候几次三番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母亲一生气,唾沫就会直接啐到绢花姑姑的脸上,看到这种阵势,吓得一旁的姐姐大气都不敢出,害怕“失火带邻居”“打黑牛惊黄牛”遭到训斥。绢花姑姑脾气好,自愧技不争气,尽管受到母亲的教训,还是继续一针一线跟着学。后来,出嫁了的绢花姑姑针线活儿样样在行,深受婆家的疼爱。绢花姑姑总是特别骄傲地说:“这都是我嫂子的功劳!”也不知母亲听到这赞扬,是怎样的心情?

  那年月的日子,都不宽裕,但母亲绝不会让我穿得破破烂烂,衣服、鞋、袜子破了总是缝补得展展样样,穿上也觉得清清爽爽,的确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她总会在我睡着了以后,把破袜子找出来洗了晾干,再翻出她的百宝箱,找到颜色相近的碎布,裁剪出比要补的破洞稍大的式样,以整整齐齐,妥妥帖帖的针脚,把袜子缝补好。看到我舒舒服服穿上,她心里才安稳。  但其实,油灯下的母亲,更多的是对我人生的影响,给我讲“古经”,给我唱歌谣,给我讲她经见的能人故事……

  半个世纪以前的北方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袜子在我们偏僻乡村是一种奢侈品,婚嫁中若能送上两元钱一双的袜子,就是贵重礼品。婚礼当天摆嫁妆的时候,会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乡亲们平时很少穿袜子,光脚片子行走是平常的事。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脚被冻得裂了口子也没袜子穿,能穿上自家缝制的粗布袜子的人,其家境也是较为殷实的。十九岁那年,我从乡下到城里参加高考,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进城,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啥都很好奇,甚至感觉连路都不会走了。因为没分清邮筒和垃圾箱,错把一封信投进了垃圾箱,成了大家调侃嘲讽的笑料。让我更为惊奇的是——大多数城里人大夏天穿凉鞋时,居然还穿着袜子,这不是浪费吗?后来我才明白,袜子对城里人来说有时不是用来保暖的,而是一种装饰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难怪我们乡下人都想过上“尼龙袜子塑料鞋,颤颤裤儿抖起来”的城市生活。

  后来进了城,为了满足母亲的需求,我特意从乡下请来匠人,在仅有的一间蜗居里盘了一爿土炕。因为无论春夏秋冬,母亲都要在热热的炕上做针线活儿。虽然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还是执意不让我们把穿破的袜子扔掉。闲下来的母亲总会搜寻出全家人穿破的袜子,然后安安静静地在电灯下一只一只缝补得严严实实、板板正正。为了不让母亲太劳累,我给自己定了个不是规矩的规矩——每年从“五一”到“十一”的小半年时间里不穿袜子,现在也是。

  看着眼前的一双破袜子,我百感交集……母亲去世快二十年了,但她油灯下做针线活儿的影子常常在我眼前浮现。她的执着,她的一丝不苟,永远是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那盏油灯,也是我人生路上的“小橘灯”,给我温暖,给我力量,也给了我无限光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