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陇上非遗】唱起那古老的歌谣——乞巧歌

2024-08-15 10:29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陇上非遗】唱起那古老的歌谣——乞巧歌

  文\胡询之

  核心提示

  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的姑娘们都要举行隆重的民俗歌舞活动,希望“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罕有。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纳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漾水河沿岸古老的乞巧风俗延续了千百年。乞巧时节,大致夏收已经结束,对于以庄稼为重的乡村人来说,这段时光相对悠闲轻松,姑娘们遵照古俗规式相约乞巧,从六月三十暮晚迎巧到七月七夜晚送巧要历经七天八夜的时间。平时管束较严的女孩子们,这段时间大人也会默许她们去参加乞巧玩乐,约闺蜜出去见识各种人和事,学做女红针线,展示茶饭手艺,当然也怀揣一种隐秘的美好心思,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巧娘娘,把你敬,给我赐个心上人”,这种心思像洁净的陶罐里盛满的泉水,盈盈地亮着,在静谧的月光下,既希望有人来捧接这罐浮着月影的水,但又怕遇到莽汉不经意被打翻。

  祖母辈的乞巧女,很多早早就成家持家,生儿育女,习惯了勤快、坚韧、纯朴、包容,做事总是处低柔顺,任劳任怨,乞巧——就是镶在她们身体里的一轮月光,照彻命运甬道;乞巧也是她们生命里一堆温热的灰烬,是心上的指望,是一堆旧柴火下滋生的草芽。她们的唱词是这样的:

  巧娘娘教我绣一针,

  一绣山川五谷丰,

  巧娘娘,指前程,

  风调雨顺享太平,

  巧娘娘教我绣二针,

  二绣中秋月儿明,

  月儿圆了事事成。

  在她们的心目中,那个巧娘娘,好像是远方来的姊妹知己,在她面前可以解开心结,倾诉自己的心愿,姐妹一样一起玩乐,娱巧里唱的“泼又泼”非常快乐欢畅,“泼又泼呀,泼又泼,白绫子缠脚乐又乐呀,用心梳妆打扮哩,红缎子鞋上绣花哩,前一跳,后一摆,咯噔咯噔跳起来”。

  岁月匆匆,光阴次递,一晃她们从无忧无虑的女儿变成了母亲,又成为祖母,岁月的风霜在她们的脸上留下沧桑的印痕,但乞巧节她们还是换了可身的新衣裳,喜乐不禁地与姑娘们去一同乞巧。唱词也变成了这样:

  光阴日子啊,

  才能打磨出这样美丽的灵魂。

  光阴日子啊,

  才能生长出这样美丽的皱纹。

  ……

  她们坐在巧娘娘的庭院里,一块儿长大的老姐妹们围在一起生巧芽做巧饭,迎水唱巧,孙女儿在院中花圃边玩“打碡官”的游戏,稍年轻点的打水卖东西。她们中间有的儿女考了研究生博士,去大城市工作,她们过不惯那里闭门不出,对门不相往来的日子,还是喜欢老姊妹常在一起,平日里见面相互揶揄打趣一番,日子反倒过得快意活泛。灶膛里火旺,她们会说,“火笑哩”,院中飞来燕雀,她们会说“来了喜虫儿”,地垄间长出穗苞,她们会说“已长出笔砚了”,衣服脏了攒一盆在河滩边洗,她们会说“笑脏不笑烂”,叮嘱女儿过家,她们会说“男人是耙儿女人是匣儿……”等。问她们什么她们总是以笑回你,笑脸成了她们通行的表情语言。所谓清欢,在她们来说再真实不过,善待命里注定的一切,娃们考了学,庄稼没被霜打,果树开了花,她们都会欣然一乐。

  乞巧这几天,西河的草关、云华山、晚霞湖、九眼泉、包集沟到处是她们乞巧的身影,小山村虽然也建起不少别墅式的楼房,但她们还习惯持守瓦房的做派,纵然有城里人的样貌,但出门就是青草泥土的气息,日子宽裕也罢紧巴也罢,总有节俭惜护之心。她们自排的节目多为广场舞之类,操持一家人生计的腰身并不灵巧,甚至有点笨拙,但跳起舞来很认真,乌发上渗出喜乐的汗珠,对她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场狂欢。

  云华山是西汉水沿岸的一座名山,曾传秦王嬴政来此祭祀过先祖,形如鸡首又名鸡头山,褐色的山峦纵横交错,沟壑间林木蔽野,每有朗日晴空,便气象万千。这里每年也是乞巧胜地。田畦农舍,小兽出没,缈远的高崖上停放万顷云朵,往昔敬香人多为四乡农妇,她们本在这一带山地长大,也是她们让一个村庄延续着烟火气,她们一定说得清哪个山头叫什么名字,哪块油菜田是谁家的地,哪面坡场上长石葱,哪面山洼生野韭,哪块地边有山泉;她们看惯了云朵往来的天际线,庄稼熟了,走几头大牲口,坐下来各种事情想一通,或者看前后无人就唱几句巧曲儿山歌,“站在梁上唱几声,唱死唱活没人听”,此时的孤单是真的孤单,往往唱的是心上的孤寂与惆怅,唱的是人生无法尽兴的心结,唱的是无以为告的念想。不是么,这些嫂子们甚至一年连城里都没去过几回,守在家里,要照顾庄稼,也要照顾家人,有的男人在外面的营生赔了,孤身回来照样能茶热炕暖,家是这世上最温暖的地方。

  殷实人家的小庭院里,再窄小的场地,院墙边也要留一块园圃,方方正正,边缘围篱笆,韭也栽,花也种,有的还置几块石头,客来屋里喝茶,鸟来池头饮水。下寨有户坐巧人家,四合院里敞亮得很,家里字画满墙,老梨木桌子抹得明光映人,正所谓家具和性情都不染尘埃,一家人各干其事,和睦相处。乞巧时节就张罗在她们家坐巧,事实上又起到和睦四邻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乞巧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包集、大柳、稍峪一带的乞巧女在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倡导下,以刺绣编织形成新型产业,好多农户以此走上家道兴旺的富裕之路,她们原本在奶奶那里学了好的针线活,绣枕头片、鞋垫、荷包,草编,如今讲原生态民俗,那些梅兰竹菊,鱼蛙草虫、百子图之类是国人永远的吉祥图案,现在派上了大用场,绣成的成品经村社包装,一批批营销到远方。

  乞巧节的文化内涵是能安住人心的,讲自然亲爱,母慈子孝,对万物敬畏。乞巧在每个村庄的规式大致相似,但又各有不同,唱词是她们中间的文化人改编,这就要用到诗词歌赋,早年巧歌里有“小河有水大河涨,农民要缴爱国粮”的内容,如今唱“母鸡下了金蛋了,富民政策兑现了;辣子红了柿子红,八仙过海各显能”等内容,不同的地域所唱的韵味也各异,下寨村唱的明显有点秦音古韵的韵调,有种远古的悠扬雅调,仿佛合唱团,听起来很是悦耳入心。

  七天八夜的乞巧很快也要结束了,快乐的时光很快要过去了,七月七的夜里要送巧,送巧就是将巧娘娘又送回天上去,她们说这一天真的不见一只喜鹊,传说它们都到天河给巧娘娘搭桥去了。

  七天八夜在一搭,

  巧娘娘走家我咋家,

  巧娘娘,舍不得她,

  ……

  今年去了明年来,

  头顶香盘接你来。

  在有点哀婉的唱声中,嫂子们领着那些乞巧女儿们列队来到河畔,用一根红头绳当作天桥,当香烛燃起要烧掉陪伴她们多日的巧娘娘时,只见她们神情凄婉,唱着唱着眼泪就簌簌地流淌下来,在烛影中闪着的泪珠,那是一滴滴的乡愁,也是感悟花谢花开的有情之念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