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史海钩沉丨汉宛战争与中亚汗血马入华

2024-08-16 10:35 来源:文史天地

  原标题:史海钩沉丨汉宛战争与中亚汗血马入华

▲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乌鲁木齐“2024年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启动仪式上,来自新疆古生态园汗血马基地的汗血马马术表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汗血马的魅力。其实,汗血马并非我国本土马种,原产于中亚,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意为“来自阿哈尔绿洲的捷金人部落培育的马”(阿哈尔绿洲位于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是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绿洲),因疾速奔跑后脖颈会浸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又名“汗血马”。它头细颈高,四肢修长,速度快,耐力强,是战马中的极品。目前全球仅存纯种汗血马约4000匹(《汗血马:从世纪深处走来的独特马种》),十分珍稀。中亚汗血马入华的历史源头,可以上溯到我国西汉王朝汉武帝执政时期的汉宛战争。

  汉宛战争的目标之一是夺取汗血马 

  中亚的汗血马能够来到中华大地,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不久,由西汉王朝对大宛国发动战争夺取的胜利果实。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于公元前2世纪。那么,西汉与大宛为何大动干戈呢?

  汉宛战争的导火索是和平换马提议遭拒、大宛杀人越货。西汉初年,北部边疆时常遭受匈奴侵扰。“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为平定祸患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建元三年(前138年),为了联合西迁的大月氏人夹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在上报沿途见闻时,张骞提及大宛国“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自此,酷爱良马的汉武帝初次得知大宛国盛产好马。这种马与众不同,出的汗是血色,先祖是天马子。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前往西域的使者不断增多,对该地区的了解愈发深入。“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示汉使”的情况也被禀告汉皇(班固《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这一信息不但坐实了大宛国的确出产好马,而且定位了存养之地贰师城。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马匹还不让汉使看见。大宛国对待汗血马的保守态度使这种马更加神秘,坚定了武帝一定要得到此马的信念。为了早日圆梦,太初元年(前104年),汉天子遣车令等为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然而,因汗血马乃大宛的国宝,该国舍不得出售。此外,大宛“去汉可万里”(《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路途遥远、艰险,西汉的军队难以到达。因此,回绝汉廷的要求不至于对大宛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交易失败激怒了汉使,他们辱骂大宛国王,还砸坏了金马。宛国的贵臣认为这些不善之举是对自己国家的蔑视,命令郁成王杀汉使、夺汉物。武帝本想以重金厚礼换取大宛国的宝马,结果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有损国威之事令其龙颜大怒,于是兴兵征讨。

  如果说西汉的外交失利是汉宛战争的导火线,那么,弘扬西汉在西域的“威德”则是根本原因。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向皇上提议在该地区建立“威德”:“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张骞依照生产方式将西域国家分成土著与行国两类,向帝王分别陈述了它们的国情,进而提出运用道义将这些国家纳入西汉的朝贡体系,传布天子的声威和恩德。武帝认为张骞所言极为在理,非常高兴。此后,汉天子虽然有意加强同西域国家的交往,但囿于道路被匈奴控制,无法与其取得联系,西域王国归附西汉的目标没有进展。突破这一交往瓶颈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畅通了。元狩四年(前119年),为联络乌孙国、切断匈奴右臂,并与西域各国取得联系,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其携带了大量钱财布帛,不仅到达了乌孙,还趁乌孙国内乱之际,派副使出使了乌孙以南诸国。此次出访收获颇丰。乌孙国派使臣随同回访,并向西汉赠送了良马。康居、大宛、大月氏、安息及大宛东西部诸小国也都纷纷来汉报聘,与西汉建立直接的经济文化联系。武帝看到这么多国家前来朝拜,十分喜悦。自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频繁往来,威德也在悄然传播。美中不足的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且汉朝统治中心距离西域各国辽远,前者对后者的军事威慑力小,只能大量派使节联络,通过汉物吸引西域诸国前来拜见。基于此,西域国家在处理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多“亲匈奴而远汉朝”,这种“势利”态度自然有碍西汉树立威德。汉宛和平换马未遂就是典型表现,此事后患无穷。“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所以,为了巩固汉廷与西域国家的友好关系,汉武帝认为必须惩罚大宛,且务必取胜。

▲陕西省兴平市茂陵博物馆西汉鎏金马

  汉军的胜利开启中亚汗血马入华先河 

  为了得到宛马,更是为了捍卫大汉在西域的“威德”,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率军两次讨伐大宛。第一次战败,第二次获胜。作为得胜者,西汉赢得了公马与母马3000多匹。由是,中亚的汗血马第一次来到中原王朝,武帝称其为“天马”。

  汉宛战役不仅使得中亚的汗血马首次入华,还揭开了中亚王国向中原王朝朝贡汗血马的序幕。汉宛之役彰显了汉廷的实力,扭转了此前大宛对匈奴和汉朝亲疏有别的局面。太初四年(前101年),大宛国贵人立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质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同时,“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书》卷96《西域传·大宛国》)。宛王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西汉做人质,还相约每年进贡两匹汗血马,此举象征大宛承认西汉的宗主身份并忠贞不渝。关于这一约定的践行情况,史书中未见详细记载,但《汉书》提及,汉武帝时期“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说明皇家在当时确实拥有很多汗血马。此后,伴随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及丝路贸易的繁荣,中亚的“要冲”地位日益显露。为了保持和巩固与中亚王国的朝贡关系,从西汉至明朝,中华大地无论处于统一还是割据状态,各政权总会积极邀请中亚王国前来朝贡,而后者也以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这样,曾经以“战利品”身份现身中原的汗血马,又化身为来自中亚王国的珍贵贡品,沿丝绸之路陆续进入中国,以示中亚王国对中央权威的认同和对朝廷的忠诚。通过这种方式入华的汗血马总数约在万匹左右(侯丕勋《汗血宝马研究:西极与中土》)。

▲土库曼斯坦的汗血马(源于新华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