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热点

谈薮|具有开创性的昆仑神话地望研究

2024-08-26 08:56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在阳关大讲堂,也就是敦煌文化百家讲坛上,我听了冯玉雷先生的讲座《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感受颇深。

  冯玉雷先生把神话和考古学相结合来研究玉文化。他的讲座主题是从三危山作为切入点,探讨昆仑山神话地望问题,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地位卓著,所以说,探讨昆仑神话地望也就是探源华夏文明。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次讲座具有开创性。

  冯玉雷先生既是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又是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也是一位作家,已经出版很多论著。据我了解,他以前是研究敦煌文化,后来又扩大到玉文化领域,往往把文献、神话与考古相结合,特别是最近,他的长篇小说《禹王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内容相当丰富,影响也很大。

  我与冯玉雷先生结识时间不算长,却往来越趋频繁,交流内容越趋丰富,特别是触发我不断有新的思考。其中交流较多也是与《禹王书》有关的,先是熊文化,接着是玉文化,近有夏文化。这些都是考古界的前沿课题,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位作家在学术上敏感性。考古大众化需社会各界参与,而考古文学化是一个主要渠道。冯玉雷先生和叶舒宪先生一起组织实施过16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看考古遗址,看文物。我觉得冯玉雷先生作为作家,特别敏感,这个敏感性,非常值得称道,他同大家在交流过程中能把闪光的地方记住,而且能够发挥出来。我曾与冯玉雷先生交流过农业发源问题,最初的粮食和玉一样是神圣的,他就很敏感地意识到了,因此,我理解了冯玉雷先生为什么喜欢看文物、跑田野。

  这次讲座在他们进行的第17次玉帛之路(玉酒泉)文化考察活动间隙举办,学术研究与田野考察紧密结合,很有意义。冯玉雷先生讲座中谈到的昆仑神话的现实地望与河西走廊西部的三危山、马鬃山玉料产地的关系,内容非常丰富,有不少新的观点。他引用了大量考古资料,有一些还是新的考古资料。他还对考古资料认真地分析,这非常可贵。冯玉雷先生的新观点很有说服力,给我们玉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刘云辉先生在评议中表示,齐家文化大量用玉,冯玉雷先生讲到齐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玉料资源地一步步从陇山、马衔山到河西走廊,一直往西延伸,刘云辉先生在点评中讲到齐家文化也往东发展延伸,这个非常重要,特别是齐家文化对夏代及周代都有起很大影响。以前,我们从考古学角度谈到昆仑玉,往往认为是汉武帝通西域之后,和田玉才到了中原,一直延续到明清。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妇好墓发现以后,有的学者认为妇好墓出土玉器就是和田玉料。后来,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觉得那个时期的玉器怎么可能通过新疆和田运送到中原。冯玉雷先生的讲座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他依据考古发掘的玉矿遗址及相关玉料、玉器,把神话、考古结合起来研究玉文化。特别是河西走廊有几处主要的玉矿资源地,“西玉东输”观点可以解释当时中原地区出现西北地区玉料的问题。

  中国玉文化研究开展比较晚,即便如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也有半个世纪了。玉文化研究中最难的课题就是玉料。大家最关心的也是玉料,最开始是红山玉料、良渚玉料,研究这么多的玉料从哪来。有学者提出玉料产地是不是玉文化发达地区,这就涉及就地取材还是远程运输等等问题,这都是玉文化研究里逐步深入的问题。这次冯玉雷先生结合昆仑神话地望和西北地区玉文化,把齐家文化和玉矿资源结合起来论证,提出一个很大课题,也产生了一些新观点,对我们下一步玉文化研究,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形成的研究,以及在世界文明体系的地位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大众化是大势所趋。从事考古多年,我觉得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了解考古,了解我们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核心价值。冯玉雷先生在《禹王书》后记中引用了2021年12月11日至12日我在郑州大学举办的“博物”传统与人类“新轴心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的发言:“……讲好考古故事,写好考古小说,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大众、传递给世界,这方面的前景非常广阔,愿和大家一起努力!”我向他建议,“考古小说”可以作为一个名称打出去,比如成立类似名称的民间学术团体。他说他有三点体会:一、文学创作是考古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之一;二、以考古实证为题材可较好处理和避免“戏化”一类弊病;三、最重要的是树立和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郭大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