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之旅

明长城起点为何设立在嘉峪关?“茶马互市”繁荣一时

2024-08-26 13:44 来源:嘉峪关日报

  原标题:明清时期的嘉峪关

关城 李巍 摄

  关城 李巍 摄

  胡雪

  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因长期战争致使河西各地一片荒凉,经济滞后,西域各民族尚未稳定,河西地区还被元朝残军占领。为了管辖这片土地,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西将军,率兵前往河西。河西走廊北接瓦剌,西连西域,南邻藏族各部,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也是明朝经略西域、制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冯胜奉命出金城(今兰州),率军西征,军队一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 大破敌军于玉门关外。

  冯胜在返回的途中,看到这里南有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有挺拔峻峭的黑山,两山夹峙,距离不过30华里。西面是空旷无障的戈壁,是绝好的战场。东面是河西重镇酒泉,是可靠的后盾。山岗下有冬夏澄清的九眼泉。于是,冯胜选定这“进可攻、退可守”的咽喉之地,并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兴土木,初筑土城。从此,一座雄伟壮丽的关隘拔地而起,成了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并以此作为联络和控扼西域的要塞。此后,为了切实加强河西走廊的防务,明廷派兵在此屯田,移民屯垦,发展农业生产,在肃州与嘉峪关一带安置游牧民族,耕牧并作。在此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安居乐业,人口大幅增加,经济逐渐恢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时任肃州兵备道副使的郭师古在嘉峪关巡查防务时,感慨嘉峪关乃至河西经历了百余年的动乱,在明廷的有效治理下终于安定。他欣然题下了“北漠尘清”四字,后被驻守官兵凿刻在了古玉门关(石关峡口)的崖壁上,留存至今。

  明朝初年,明朝废除了元朝设在各地的行中书省,设立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河西属于边境地区,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在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增设了巡抚、总兵官等官职,还接连派遣重臣巡视河西或专督兵马,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军政制度。陕西行都司前身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于河州(今临夏)的西安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更名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罢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1379年),复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今永登)。随着明廷对河西防务的加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迁到甘州(今张掖),开始实际管辖河西诸卫所。河西诸卫所多设置于洪武年间。洪武五年(1372年),初设甘肃卫、庄浪卫,次年又设立凉州卫。此三卫均以故元降众为主体,与后来明廷驻军后的卫所有所不同。洪武九年(1376年),从兰州等地调遣官兵进驻凉州卫、庄浪卫,开始了对河西的实际军事控制。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永昌设立了永昌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山丹县地置山丹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甘州左卫为肃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嘉峪关设所,属肃州卫。永乐三年(1405年),威虏卫并入肃州卫,为中右、中中二所,共七千户所。

  明朝并没有完全放弃关西之地,为经略西域,先后在洪武、永乐年间在嘉峪关以西又建立了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史称“关西七卫”。七卫长官全部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与明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皆为羁縻卫所。七卫“内附肃州,外捍达贼”,减轻了西北边防的压力,使“西戎、北虏两不相通,则边疆可永无虞,而国家之固如磐石矣。”明人箬陂(即陈洪谟)亦言:河西“守臣相继抚驭,诸夷一遵旧规,不敢坐视启衅。所以百五十年来,西陲晏然无事。”关西诸卫的设立,屏蔽了西陲。在明朝前期,保证了西域往来和使臣商队等安全通过,使明朝可以将防御力量专门用以对付瓦剌和鞑靼。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得到了安宁,犹如设置了防御西北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从而出现了“番夷效顺,西陲晏然”的局面。

  明朝维护在肃州和嘉峪关一带推行的卫所制度,以实现西控西域、南阻戎羌、北拒胡虏的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耕战一体的措施,由官府提供屯田所需的器具及种子,实行“量地力而区别征科”的税粮政策,对自行耕种的荒田,原则上“永不起科”;建立了既能耕种,又可御敌的屯堡制,尤其重视水利建设,筑堤修坝、灌渠;给移居的少数民族修筑城堡,优待安置,既严格规范,又不允许官吏、将士苛剥;设立“茶马互市”,开展边贸交易;设立“夷厂”安置西域和外国商人,以确保嘉峪关及肃州东西方交通要津的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商贸发展,以保证贡使进出嘉峪关道路的畅通。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以来,吐鲁番西州回鹘部落逐渐崛起。弘治年间(1488—1505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速檀阿黑麻袭击占领,掠金印,并谋勒兵近塞扰关。明哈密忠顺王陕巴带家属逃到苦峪(今敦煌市东北)。正德年间(1506—1521 年),明朝释放真帖木儿(阿黑麻汗的第八个儿子),其条件是吐鲁番汗国不能再侵犯哈密国。陕巴的儿子拜牙继承哈密王之位。吐鲁番速檀满速儿得知甘州等地情报,并诱使哈密王拜牙叛变明朝,投奔吐鲁番。明嘉靖三年(1524年),吐鲁番首领满速儿侦知明朝边境情况,亲率大军三万进攻肃州(今酒泉)。甘肃巡抚陈九畴得知,率兵抵抗,又派人向朝廷禀报。明廷急命兵部尚书金献民总制军务,署都督佥事杭雄充总兵官,太监张忠提督军务,率兵西征满速儿。当金献民所率大军至兰州时,陈九畴和总兵姜奭已击败满速儿,“斩其将火者他只丁,使其败退”。明廷随后闭关绝贡,暂时与吐鲁番不再来往。由于明朝的不断衰弱,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只能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西北防线彻底丧失防御能力。明嘉靖四年(1525年),吐鲁番牙木兰再次占领哈密并率军袭扰沙州、肃州。嘉靖七年(1528年),吐鲁番牙木兰乞降被拒,满速儿则以讨伐牙木兰为由攻击明朝边境。嘉靖八年(1529年),明朝内部就哈密的弃守问题展开辩论,兵部尚书王琼称哈密难于镇守,虽然詹事霍韬等人极力反对放弃哈密,但最终嘉靖帝批准哈密“专图自治之策”,此后明廷再也没能收回哈密。从成化八年(1472年)到嘉靖八年(1529年),因吐鲁番的崛起,嘉峪关周边战事频繁,明朝曾一度闭关绝贡,以孤立、打击吐鲁番。自成化后期至嘉靖时期,这里陆续修建了嘉峪关关楼、罗城、外城,加固、增高了城墙,增设了关城内外设施,构筑了关城两翼长城及东长城,并在长城内外及其延伸地带加筑烽燧、城堡及营塞,构筑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先后设置防守守关指挥,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设守备,进行管辖。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遣将贺锦、田见秀等往攻三秦,先后攻破安定(今镇原)、会宁、秦安等地,率兵进兰州。后起义军渡黄河西进,凉州、庄浪二卫降。进逼甘州,击毙巡抚林日瑞,甘州遂破。肃州、山丹、永昌、镇番、庄浪皆降。至此,陕甘之地尽为李自成起义军所有。嘉峪关也归起义军掌控。清顺治二年(1645 年),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西征,下秦陇四十四城。自此,西北四镇(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八府(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庆阳、平凉、巩昌、临洮)官民,受清廷管辖。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破肃州。至此,肃州、嘉峪关并入清朝版图,面对滞后的河西社会经济和复杂的周边局势,清朝对河西的统治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彻底扭转了自明万历以来河西四面临敌的形势,开创了河西安定的生产和生活局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