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环境保护”概念超先进 春禁掏鸟窝夏防森林火灾
原标题:写在墙上的汉代“环境保护法”
《四时月令诏条》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件不同于简牍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文物长222厘米,宽48厘米,上面记载了2000多年前汉代的“环境保护法”,这就是发掘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四时月令诏条》。
这部《四时月令诏条》记录了哪些内容?缘何能够成为国宝级文物?在它身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发现?我们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听听助理馆员伍楚嘉讲述的这部汉代“环境保护法”的故事。
“这件文物在敦煌悬泉置遗址被发现时,是写在泥墙上的。用墨书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学者们将它称为《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或《四时月令墙壁题记》。”伍楚嘉介绍道。所谓“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月令”是指以一年十二个月为序,以星躔、物候为基本指时标志,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逐月进行严整安排,是一套非常理想化、模式化的国家礼制体系。“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时令类文献中,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月令》无疑最具权威性。敦煌悬泉置《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就是从《月令》中选出来的。”
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存在,《四时月令诏条》记录的五十条月令,内容涵盖了保护林木、动物、水、土等各方面内容,浓缩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节律和十二个月里的物候时气,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这50条月令,又根据四季有所划分。其中春季20条,夏季12条,秋季8条,冬季10条,每季按孟、仲、季分为3个月。”伍楚嘉说。
在展柜中,这部来自2000多年前的条例,字迹仍清晰可见。可以看到,在写字部分作过抹光和粉刷处理,周边用墨线框栏,墨线宽3.25厘米,文字写在线框内。有标题2行,正文101行,约1600字,行与行之间以赭色画线隔开。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题记开头说明了朝廷下达诏令的缘由:“太皇太后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表明颁布此诏目的在于让人们的生产生活遵循自然时序,随后将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宜忌逐条列出,上半部分写着“法条”,下半部分对“法条”作出进一步解释。壁书左下角外侧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我们现在正值夏季,可以看看在汉代,夏季的法条讲了什么内容。”顺着伍楚嘉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在孟夏六条月令当中的这样一条。“毋发大众。谓聚囗[囗非尤急事……为务非缮……之属也]…… 这条的内容是指不要聚集民众从事不紧急的服役,如修缮等事务,因为这样做妨害养蚕桑、从事农耕。禁止官府将民众聚集起来从事修缮城郭等大的工程或追捕盗贼等维护治安的事务。因为此月正是农事忙的季节,为不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会进行大型活动,是以农为本、以人为本意识的体现,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制定的律令。”同样,在法条中还规定了,仲夏时期,不能在南面用火。此月天气炎热,在南方用火火势可能随风向酿成森林火灾。
除此之外,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等内容,都有所体现。所以说,2000多年前,智慧的古人早就把四季环保小妙招总结好了。
有了这样完备的条例,就需要广而告之,全国推行。那么在信息传递不够发达的汉代,《四时月令五十条》是如何组织实施传播的,这就要从发掘它的地点说起。
“置”是汉代的官方驿站和邮局。设立于汉武帝时期的“悬泉置”,位于今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负责接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所有“邮件”,接待中西往来的商贾使臣。“一般来说,从都城长安到敦煌,紧急军情在快马加鞭的情况下,需要8天时间即可到达,普通消息通过官道、驿站,需要传递一到两个月。”伍楚嘉说,“在消息如此珍贵的情况下,河西边郡的军事塞防区域,以及像悬泉置这样的大型官方邮驿机构,各级官府都会采用‘扁书’布告的形式来传达政令。所谓扁书,就是在扁长宽大的白底木板上墨书朝廷诏令或郡府通告,一般悬挂于县乡门亭和津关要道的显眼之处,便于官府倡导和往来行人阅读。简单地说,扁书的形式和功能类似于在街道上张贴的各类布告和通知等。”
所以,根据发掘出土情况,有专家认为四时月令诏条书写于专门发布诏书的告示栏,张布于广大百姓都能看得见的地方,就是题写在墙壁上的一种大扁书,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传播政令。“这就有点像古代的‘制度上墙’,这样,途经驿站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部‘环保法’,壁书广而告之和警示的作用由此凸显。”
说到《四时月令诏条》的发掘,伍楚嘉介绍道:“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获得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被国家文物局专家定为国宝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它最开始发现的时候只是一块向下倒塌、支离破碎的墙壁,经文物保护专家拼合后,复原了墙壁上的文字。让这面惊艳中外的汉代‘环境保护法’重见天日。”最珍贵的是,我们之前不知道政府如何将律法推进到广袤疆域的每一个角落,墙壁题记给了我们最真实的两千多年前的范本。我们通过墙壁题记,可以看到汉代政府在启发民智,为民服务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而这也是汉代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时月令诏条》继承了传统“月令”思想的精华,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自然时序体系,把人们的各种活动限定在自然时序之中,强调“敬授民时”“以顺时气”的重要性。它是现存的汉代最大规模、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月令文物,也是汉代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以人为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当这一份2000多年前的“环境保护法”再一次铺展在我们眼前,它所包含的“循时而为”“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等古代社会里人们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在2000多年后依然能够为现在的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启发。
刘文沥 文/图
- 2024-08-26明长城起点为何设立在嘉峪关?“茶马互市”繁荣一时
- 2024-08-26边塞诗人争相造访的陇上“绿宝石” 山水究竟有多美
- 2024-08-26汉武帝为庆祝喜提“天马” 在甘肃修了座长亭写了首歌
- 2024-08-26解“牍”两千年前贡物风波 西域使者为何向朝廷申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