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美文

水号北流泉

2024-09-02 14:26 来源:天水日报

  原标题:水号北流泉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这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客居天水(时称秦州)时留下的诗句。

  北流泉,是天水市城南慧音山上千古名刹南郭寺内的一处名泉。如今的南郭寺,只有“北流井”,已不见北流泉了。那么杜甫当年所见到的,到底是“井”,还是“泉”?

  现在的“北流井”不仅正是当年的北流泉,而且此泉之水,曾经正是北向流出的。据赵昌荣、万希瑜所撰《探察北流泉记》表述,当年修缮北流泉时掘井6米,曾发现北流泉泉池原貌,且在青砖垒砌的泉池之北,发掘出过瓦筒状的排水管道。时越千年,现在北流泉胜景处,地势依然北倾。想一想,1200多年前,在古木环侍下的南郭寺雄踞高山之巅,一眼水面可达30多平方米的清泉潺潺北流,朝山脚下一片屋舍参差的秦州古城奔涌而去,那该是何种诗情浓郁、画意逼人的人间胜景!

  从盛唐到现在只不过1200多年,一眼水波潋滟的清泉竟萎缩成一口掘地数米的深井,世事沧桑,令人感怀。其实,天水之名的来由既然与水有关,那么这片土地上名泉四溢,清流溢芳,也就成了入情入理的事情了。隔藉河,与南郭寺遥遥相望的天靖山麓,有一座古道观,叫玉泉观。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座以“玉泉仙洞”名冠古秦州八景之一的道观,必然是先有泉后有观的了。据地方志书介绍,元代真人邱处机门徒梁志通云游西行,被这里的林泉美景吸引,便住庵玉泉之畔,悟道修仙。玉泉观景幽生风,且有玉泉四季溢香,淙淙入耳,梁真人最终修炼成“烟霞无为大师”,也是道之所至的必然结果。修行期间,梁真人忽染眼疾,以玉泉之水洗濯双目之后,竟水洗病除,这又被称为“明目泉”的玉泉便自元代以来一直是天水最神奇的一道景观。

  从地质结构来看,天水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向西秦岭山地过渡的交会地带,沟壑与山地纵横交错,地下水奔涌如泉的机会,似乎也就多了一些。天水城内名泉,除北流泉和玉泉外,尚有因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水经注》)始设天水郡的瀛池和官泉。至于现天水市所辖县区,以泉为名的地方还有武山的龙泉、秦安的街泉、清水的小泉、麦积的甘泉和马跑泉,武山、清水和麦积街子还发现了温泉。

  对于古城天水来说,这一眼眼喷珠洒玉的千古名泉,就是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秦武公时代便设有邦冀二县的秦州古地的另一种历史。特别是在水源日渐枯竭的西北内陆,这涌流千秋的清流泉水,是最容易让人放纵抚古思今的幻想遐思的了。

  通往麦积山石窟的甘泉镇,是唐代就建寺设院的一座古镇。当年杜甫来天水,就是投奔与甘泉相邻的街子乡子美村他侄子杜佐来的。后来,杜甫又在距甘泉仅三两里路程的西枝村赞公家小住了一段。穷极无聊的杜甫于心绪烦乱之际,也避不了要寻山访水,虚度时日的,而甘泉寺内自佛殿中奔涌而出的春晓泉,竟使颠沛流离的诗人一时间忘情其间,写出了长达24行的五言古风《太平寺泉眼》。杜甫在诗中这样写道:“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可见,当时的甘泉之水不知比现在的矿泉水或纯净水,要甘洌多少倍呢!

  在中国,有些物事时间过于古远了,如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人们自然会附丽演绎出诸多传说来提升它的价值。

  麦积渗金寺外的马跑泉,在当地的传说中就与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有直接关系。据说敬德率兵西征,正值6月酷暑,军中无水,人渴马乏。尉迟敬德的坐骑行至渗金寺前,突然扬鬃奋蹄,于平地上刨出一眼清泉来。

  这样的民间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但马跑泉泉水历千年而不涸,却是事实。宋代诗人游师雄以马跑泉水煮茶品饮之后,竟批评陆羽《茶经》没有提到马跑泉水,是作者“没有长眼睛”:“清甘一派古祠边,昨日亲烹小凤团。却恨竟陵无品目,烦君精鉴为尝看。”

  也许游师雄的诗不足为凭,然而在我印象中,1975年北方大旱,天水境内许多地方掘井见泥不见水,而到了马跑泉,看着那一泉之内清澈的泉水不分昼夜地哗哗四溢,白白浪费,还真让当时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很心疼了几日。

  水与人的关系,除了相互滋润外,是不是还有相互照应呢?天水诸多名泉,如果没有那些与泉水有过瓜葛的人和事,没有附丽于泉水之上的那些历史情感,还会不会如此神奇诱人呢?

  我想,大抵是不会的。(王若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