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重推】抗战历程的生动记录

2024-09-03 17:30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重推】抗战历程的生动记录

卢沟桥 资料图

延安新貌 刘潇

  岳亮

  编者按 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中国在反击》一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史沫特莱1937年8月19日从延安出发,到1938年1月9日到达汉口的全部过程,作者客观地叙述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经历,这是一部难得的历史记录。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知名记者、进步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8年底,36岁的史沫特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1937年1月,史沫特莱到达向往已久的延安,近距离接触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军队。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数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奔赴抗击日寇侵略的最前线。史沫特莱获准跟随八路军上前线,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外国随军记者。《中国在反击》就是她深入前线和八路军共同战斗的真实记录。史沫特莱以亲历者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真实情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他们在闻所未闻的困难条件下战斗”

  抗战初期,中国在物质基础上距离日本有较大差距。八路军在敌占区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其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史沫特莱一路走过的地区物资匮乏到连普通的粗纸也买不到,“没有植物油或动物脂肪,没有盐,没有燃料”。八路军常常面临粮食不足的问题,仅能依靠小米和其他有限的补给维持生存。“有时,任何蔬菜都没有。糖,则简直没有人听说过。”八路军战士都在经受着饥饿的考验。史沫特莱的警卫员全都有过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和一连几星期、几个月处于半饥饿状态的经历。日军作战时有卡车、飞机和各种高效的运输工具,而八路军却只有驴、马、少量的骡子,几乎全靠两条腿走路。史沫特莱不得不痛心地写道:“他们在闻所未闻的困难条件下战斗,没有过冬的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钱。”但是艰苦恶劣的环境却没有让八路军退缩,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照样行军,照样作战,不停地迎着暴雪和狂风向前行进”。

  八路军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深深地感染了史沫特莱,尽管她既要忍受着工作条件的艰苦,又随时面临着战争可能带来的死亡,但却坚定地认为这是她一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宁愿选择每天一碗米饭的这种生活,也不想要‘文明’社会能够给我的一切。”

  “我们活动在人民群众之中”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在山西,八路军继承了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的优良传统,所到之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史沫特莱注意到,八路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都要严明纪律:必须保持住房清洁,离开以前应该打扫;如果睡在门板或稻草上,门板和稻草必须归还;借东西要还,如果有遗失与损坏,应该报告,由连队赔偿……八路军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为其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声望与信任。史沫特莱感慨八路军不同于其他中国部队,他们“常常能把一个城镇的全体居民都动员起来,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用他们所能用的一切武器打击敌人”。史沫特莱不止一次遇到准备去参加八路军的人,他们在八路军的领导下成立自卫队、游击队配合部队作战,成为八路军的后备力量。山西五台山地区一支1200人—1500人的游击队,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发展到1万多人的规模。山西的民众刚开始对八路军不够了解,一看到军队有些人就吓得躲到深山里去了,而当知道来的是专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共产党部队时,他们中的很多人立刻动身往家走,把藏起来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八路军。

  八路军的行军路线从未被老百姓泄露,彭德怀向史沫特莱解释这是因为“八路军像鱼,人民像水。我们活动在人民群众之中”。史沫特莱也通过此行搞清楚了八路军是依靠什么力量坚持下来的:“领导着这支军队的共产党人的主要力量,从来不在军事,而在于和人民亲密无间的有机联系。”虽然八路军的人数很少,“但是他们的力量却在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的支援下而大大增强。”

  “这支军队是中国和亚洲的希望”

  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从渡过黄河的那一刻,史沫特莱就已经意识到八路军会和华北人民留在一起,组织他们、武装他们,坚持到底,直到把日本人赶出去。朱德告诉她:“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战斗不止,直到我们的国家全部解放,再没有一个敌军士兵留在我们的土地上。”彭德怀告诉她:“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支军队绝不离开华北人民。”

  史沫特莱认为,“有八路军士兵的地方就有防线”。正如毛泽东指出,八路军在山西的“拿手好戏”就是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八路军的指战员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等待战机,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把敌人分割成小股,再分别消灭他们,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八路军在山西的坚持抗战,让国民党的将领也为之敬佩。当史沫特莱在临汾采访卫立煌如何才能守住山西时,卫立煌则说“依靠把人民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这样如同出自八路军的回答让史沫特莱感到很意外。卫立煌丝毫不掩饰他对八路军的赞赏,“那可是一支好军队,他们有最出色的不怕死的战士!”他甚至竖起大拇指向史沫特莱示意“共产党人可都是这个——”中国共产党的绝不妥协、八路军的绝不屈服,“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保卫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让史沫特莱深切地感受到,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八路军办事处,也是“今日中国凄凉、苦难荒漠中的一块绿洲”。她由衷地相信“这支军队是中国和亚洲的希望”。

  《中国在反击》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记录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的抗战历程和成果,还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和坚韧。1938年夏,《中国在反击》在纽约和伦敦同步出版,西方世界得以深入了解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真实面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称赞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报道了八路军在山西北部进行的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给中国各条战线送去新战术的那最初几场战斗”。史沫特莱用自己的笔,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抗战精神和革命理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在反击》,〔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