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五泉书院
原标题:时光里的五泉书院
雁滩公园里的五泉书院
晨光里的雁滩公园,时光清浅,岁月含香,清晨踏歌看景色,静数流年。
五泉书院静静地坐落在公园的北侧。两百多年的书院,时空的气息里,仍然氤氲着古老的书香之灵动。眼前幻化出当年的那些身着长袍、仪态从容的学子们,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好像不对劲,学子们一觉醒来,发现院子怎么敞开着?不见了牌坊?贤后街的老校区呢?这里是雁滩公园,原来校址易地而建。仔细瞧瞧,大门上刘尔炘山长的题名匾额还在。对了,刘山长布置的《四书》课程还得背诵。已经学习好几个月了,该轮番让学生们上台演讲了,一定要好好地准备,否则过不了关,按校规戒律,要挨板子的。这觉也睡得太沉,时代早已翻篇。不过眼前的湖光山色,绿色成荫,正是读书的好去处。清晨的五泉书院神秘而深沉,两进院里仿佛书声琅琅。两百多年来书生们鲜活的气息,并没有走远,仍旧飘逸在书院的上空。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无数大师的伟业,后人在陈列室里一一拜读,总是被深深地感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据《兰州通史》记载,五泉书院为兰州府立书院,在皋兰县治北后街(今城关区贤后街东口北端)与省立兰山、求古和县立皋兰书院并称兰州四大书院。秦维岳曾在《建修兰州府五泉书院碑记》中记载了书院的修建过程和目的。雍正年间,清廷命各省城设立书院。甘肃遂建立兰山书院。之后府、厅、州、县仿行。兰州作为郡首却没有建设自己的书院。省城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只有一所书院,无法延揽人才,而且不准童生入院学习。乡下的学子参加一两次考试后,就因家庭贫困而功败垂成,十分可惜。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兰州在籍翰林秦维岳等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葺原皋兰县公廨所,创建了五泉书院。建立书院一事得到兰州府的大力支持,廉访使吕小圃、观察使杨燕庭、太守何建园等人共同筹划,共捐白银4500两。本地士绅捐银1544两,以此发商生息,作为生员膏火钱。书院坐北朝南,中为讲堂,西北小院为掌院住宅,堂后院为圣厅和左右斋房。堂东院为退省斋,西院为惜阴轩。堂前为仪门,门外左右为房。东小院为监院住宅,南为大门。书院藏有《十三经》《古文渊鉴》等书籍80多种。
兰州的贤后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老街巷子。我数次来来回回地漫步在这条不长的巷子里,努力地感悟古城遗迹里的味道,仿佛自己与城市的文化传统越来越近,离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游历的五泉书院里历史名人越来越近。周边都是现代生活的气息,两处会馆的遗址,仅在墙面上用文字留存。五泉书院原址的遗痕荡然无存。还好,五泉书院被异地保护。这也是兰州仅存的书院古建筑。1998年兰州市通渭路拓建,为了保护文物古迹,经市政府审议批准,将书院讲堂、明道厅等主要建筑,迁至雁滩公园。想到此,也释怀了。
五泉书院设山长(院长)1名,监院1名。秦维岳、卢政、马世焘、刘尔炘等十人曾为山长。书院主要招收兰州府皋兰县、金县、狄道州,渭源县、靖远县、河州的生员和童生。每年招收生员正课生、副课生各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分别为1两2钱、8钱。童生正课生10名,副课生15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分别为1两、6钱。在诸生中选择品学兼优者充任斋长,以协助督促诸生课读,沟通山长与生徒。书院每年的二月开学,到十一月放假。每月初二为官课期。由兰州知府及皋兰知县轮流考试。每月十二、二十二日为堂课期,每课均考四书文一篇,试帖诗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长考策论与经古文。除研习四书、五经外,书院也学经世致用之学。
从这里也能看到兰州的文化底蕴和赓续传承,正是大批文化之士重教、兴教,慷慨解囊之举,为学子点燃了读书求学、报效国家之情。机会来了要抓住,恰逢清廷命各地设立书院,兰州府大力促成,汇聚民间力量,共同完成书院的修建,打通了优秀人才成功的通道,使之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膏火钱取名很有意思。膏火,指油灯,为夜读所需,借指津贴。宋元以来,官办书院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以资助学生刻苦攻读。膏火钱则成为养生费用最通用的称谓。清代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五泉书院曾于咸丰八年(1858)由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由知府铁珊主持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兰州府中学堂。1912年改为兰山观察使署。1919年改为兰山道署。1928年由榆中进士杨巨川改为五泉图书馆。
历史学家秦维岳(1759-1839)。字觐东,号晓峰,兰州人,清乾隆庚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改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迁兵科给事中。著有《听雨山房诗草》,编纂《皋兰县续志》。为官期间,修明政治,体察下情,使吏治刑狱肃然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因母亡回兰,兴学从教,培育人才,热心公益事业,续修县志,著文赋诗讴歌兰州。他率先捐银,创建兰州五泉书院,给兰州府属士人提供求学之所。他先后被聘为五泉、兰山两书院山长。道光十三年(1833),受知县黄璟之邀,续修《(乾隆)皋兰县志》,此志记述乾、道间60年内兰州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文笔洗练优美,隽永严谨。
在雁滩公园内异地重建的五泉书院包括大门、讲堂、退省斋、明道厅、图书馆等跨院,错落有致,保持了其原有建筑风格与基本内涵。
三座亭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其奇特的建造方式。这几座亭子的建造手段都属叠合式,中间最大的这一座像是三座小亭叠罗汉在一起,而左右两侧则是两亭相叠,有点儿像两个棱形相互叠压。小亭背面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正前方则是书院的主殿,里面供奉着孔子的画像。展厅内容共分为五篇,集中展示书院的过往和辉煌。其中开篇展示了五幅五泉书院的老照片,十分罕见。关于十位山长生平事迹的介绍,给每一位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恰巧,在这里我遇到两位年轻的游人,其中一位对同伴说起刘尔炘,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听了两位年轻人的对话,我发现他们对兰州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兰州的文化先贤们,用他们的学识和建树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五泉书院的最后一位山长,刘尔炘在清末民初之际,顺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撰文鼓励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他在《力求实学条约并序示书院诸生》指出:“将欲为异日有用之人,则凡天算、舆地、军政、财赋、中外交涉诸大端其所近而专治焉。”他还要求学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择”“有次序”“宜体察”“宜随事力行”。
从大殿的侧旁穿过,后面有一进院落,这里同样有一栋古建筑,其规模与前面的这一座相当,现在这里成了绘画培训班。主殿外的长廊较宽阔,吸引众多游人驻足停留。左右两旁建筑成了经营的茶室,门口的竹桌椅围成小茶桌,游人品茶休闲的同时,也体味着书院的人文气息。传统的建筑和人间的烟火味相交融,给这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五泉书院虽然是迁址,但是能够保留下来,也是留住了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了兰州人精神家园的一抹亮色。兰州人对城市遗迹不离不弃,精心守护,实属难能可贵。它们也许是城市里的一条古巷,几间古房,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见证,承载了太多先贤们的伟大功绩和卓越贡献。来到这里,我们慢慢地走近,屏住呼吸,与古人对话,领略“晨诵手中文,夕咏窗间书”的书院文化。
岁月划痕,时光匆匆,五泉书院就矗立在那里,走进去,或阅读,或沉思,灵魂受到洗礼。
杨玉珍 文/图
- 2024-09-13在伏羲故里感受先祖气息
- 2024-09-13烟火敦煌 余味悠长
- 2024-09-13“敦煌舞”的创建与发展
- 2024-09-12【溯源甘肃文化】绚烂多彩的敦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