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文化灰陶联盏
原标题:寺洼文化灰陶联盏
裴应东
文物,不是展厅里冰冷的陈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听它们讲故事,感受它们颠沛辗转的喜怒哀乐,让它们活起来,走进先祖跌宕起伏的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武山县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灰陶联盏。
寺洼文化灰陶联盏,通身为泥质灰陶,主体呈一倒扣的钟形,在钟形体的顶端粘连着七个豆状盏杯。其中中间一个稍大略高,其他六个稍小一些,等距分布在中央一个的周围,呈众星拱月之状。
20世纪70年代,此件文物出土于武山县山丹镇任家门村,后被武山县博物馆收藏至今,现为国家珍贵文物,曾赴天水市博物馆等多地展出。它的年代属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寺洼文化时期,是当时一种照明用的灯具。
寺洼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在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首先发现而得名,距今约3400年—27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末期至西周晚期,主要分布于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据学者研究发现,寺洼文化先民是古代羌人,其经济生活以畜牧和狩猎为主,兼营农业。
这件灰陶联盏的胎质为泥质灰陶,制成方式为泥条盘筑法,顶部小盏杯为用手捏制,它向世人表明了当时的制陶工艺和水平。其形状表明了当时游牧民族、古代羌人使用的照明灯具的样子和质地。顶部七个小盏杯的分布情况,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天空中北斗七星的崇拜及信仰。
- 2024-09-19大地湾人头彩陶瓶是这样发现的
- 2024-09-06探访酒泉市博物馆里的“四象”画像砖
- 2024-09-05博物馆里看晋国风云
- 2024-08-15考古发现丨明长城东起点不是山海关而是这里!这一发现改写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