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原标题:先生之风
王琪
见到先生的时候,先生正在他寻柘居的庭院里,和几位石友一起赏析一块渭河奇石。那时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清地明,惠风和畅,和煦的春光为先生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芒,愈见其精神风采。春光里的先生,总是微微笑着,慈祥和蔼、如大像山上的佛,脸上笑开的皱纹,美丽得像犁开的浪花,摊开的《诗经》,有一种岁月之美。先生说话时,不疾不徐,气定神闲,却清晰如空谷足音,娓娓如潺潺流水。站在那里,就像一束光,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息。庭院里浮动着从书房里散发出来的书墨香味,荡漾着蕴藏在书画中轻吟的诗韵,弥漫着渭河奇石发出的天籁清音。这样的时光,仿佛连岁月都不曾有过尘埃和疼痛,轻盈得如同蝴蝶的翅膀。
先生姓王,名金慎,字谨三。1937年出生于散渡河畔的甘谷县史家坪村,那是一个山环水绕、民风纯朴的村庄,寻常人家简朴的门楣上都镌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幽深的巷子里时时传出孩童琅琅的读书声。当地民谚云:“土桥子的瓦渣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是说烧砖瓦的土桥村的瓦渣多,双碾子村路上的泥多,而史家坪村的秀才多如过江之鲫。当地书风鼎盛,于此可见一斑。先生本书香世家,耕读为乐,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文风浓郁的环境中,自然铸就了他低调内敛的品格、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与人为善的美德。他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尤好书法。一生温良恭俭让,崇尚仁义礼智信。先生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仿佛一株暗香浮动的老梅,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书法是先生生命长河中一朵永不凋谢的浪花。一管狼毫,如影随形,伴随着先生走过童年,走过青年,走过中年,一直走到如今。先生自云:“余幼时,祖传师授,颇好书翰,既长,习之悟之,艺兴倍浓。”博大精深、情趣盎然的书法艺术,拨动着他童年纯真的心弦,激励着他成年奋进的脚步,亦伴随着他老年夕阳的彩霞。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手不停挥,沉醉在黑白交织的笔墨世界里。看到超俗书法、精湛刻绘时,要写;见到奇峰怪石、万岁枯藤时,要写;听到优美旋律、激情浩歌时,要写;遇到新雨旧知、善良百姓时,更要写。先生的书法,中正平和、典雅优美、雅俗共赏、有口皆碑,深受人们喜爱。凡有红白喜事时,以挂先生书法为荣,人要乔迁新居时,以挂先生书法为乐。明山秀水处,镌刻着先生的墨宝,古刹寺院中,悬挂着先生的牌匾。先生的书法,连同人格与道德一并挂在了千家万户,刻进了时光年轮。
晚年时,先生云淡风轻,超俗拨尘,宛如玉壶冰尺,表里俱澄澈。然性情有变,“乐石乐水,喜玩且好静”。结缘灵石,结识石友,揭示天趣。天气晴朗时,常约三五石友,到渭河滩头,揽风入怀,缓缓而行,看流水奔腾,觅渭河奇石。偶得一心仪之石,欣喜异常,抚之摸之,观之悟之,开心得如同得了宝物。先生觅石是觅天地之大美,赏石是赏文化之本源,不以藏为藏,不以奇为奇,而是通过一块块神奇迷离、万变张扬的灵石,从大自然中寻求师法自然、升华自我的途径,探索书法艺术的法理张力、无法有法及天地大美的自然元素。晚年先生书风大变,铅华洗净,不事雕琢,不施粉黛,不见字形,唯见风神逼人。其书如种出土,如崖坠石,如风吹麦浪,如万岁枯荣,如新月出岫,如清风徐来,天然、天韵、天趣,扑面而来,天真、天道、天成,悄然而生。先生是一个深有趣味的人。
先生不但是个有趣的人,也是一个有爱的人。十多年来,每年国庆,先生都要举办一场独特的迎国庆奇石书法庭院展,以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爱。参加的人只有他和他的孙子、孙女。那一天,寻柘居的庭院里气象一新,二楼平台上悬挂着先生精心书写的祝福词、吉祥语,窗台上、过道旁、楼梯边整齐地摆放着先生心爱的渭河奇石。先生一边擦拭石头上的尘土,一边给孙儿们讲解奇石的来历、故事和蕴含的文化信息。潜移默化间,美好的家风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先生有爱,是因为心中有爱,先生有趣,是因为灵魂有趣。如今先生已八十有七,已到耄耋之年。平常的日子里,先生每天来往于寻柘居和醉艺斋之间,徐徐而行,气定神闲。遇见熟人,站下来,微笑着拉几句家常,偶尔还会捡到一块奇石。“丁亥十月中,散步马路东。俯首缘奇石,满石书一升。点如天明鸟,撇似柳迎风。横若地平线,竖取板桥神。与吾相对比,愧用半生功。”先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如此生动、有趣而且艺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光华无远弗届,润物潜移默化。其言其行,与朱山同苍翠,与渭水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