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文化耀陇原——甘肃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综述
原标题:【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璀璨文化耀陇原——甘肃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熠熠华彩;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鼎力添彩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拔节生长、开花结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起澎湃激荡的“甘肃力量”。
独特厚重,文化资源锦绣铺地
文化建设,甘肃有底气。这底气,来自锦绣铺地的厚实“文化家底”。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被誉为“城乡革命的前奏曲”;“人文始祖”伏羲在天水“一画开天”,创立古老的华夏文明;秦王朝先祖从陇南山地崛起;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其主干线在甘肃东西绵延长达1600多公里……早在20万年前,甘肃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祖们在历史风雨进程中,一路为甘肃留下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繁若星辰、璀璨多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轩辕黄帝与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药,诞生了华夏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周先祖后稷、不窋、鞠陶等在这里教民稼穑,开了先周农耕文化先河;山男民女随时漫起的悠扬“花儿”、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随时开演的皮影戏,还有兰州太平鼓、武山旋鼓舞、文县傩舞“池哥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谐共处的多民族群众在这里聚居交融,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
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经过和战斗过的最后一个省份,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和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先辈们在甘肃大地留下许多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铸造了独树一帜的长征文化、红色文化。
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美轮美奂,享誉国内外;《读者》畅销40余年,陪伴几代人成长……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步伐里,甘肃绽放精彩的现代文化。
……
扎根这一片文化沃土,陇原儿女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
惠民服务,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多年来,我省持续补短板、强供给、优服务,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群众文化惠民“有温度”,为百姓幸福生活“添热度”。
今年8月25日,中国作家协会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授予《读者》杂志“全民阅读第一刊”荣誉称号,以表彰《读者》杂志多年来在推动全民阅读、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国民阅读素养方面作出的显著贡献。
《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40余年,《读者》始终如一,初心如磐,传播优秀文化,展现中华风度。读者出版集团扛起文化担当,充分发挥“读者”品牌优势,一方面,走“专、精、特、融”出版道路,多出书、出好书;一方面,深入推进实施“读者·中国阅读行动”“点·线·端+全民阅读”等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出游方式;节假日期间,热门场馆一票难求;社交媒体上,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高频话题……随着时代发展,走进博物馆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3年9月9日,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256个,每9.7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第一;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104个、文化馆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5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1万个……多年来,我省不断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建设及免费开放工作,成效喜人。
主题陈列展览、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学、夜游博物馆、全民阅读活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馆内室外互动等多种方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邀约市民游客走进各级场馆,共享文化惠民成果。2023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超1100万,文化馆(站)文化服务惠及人次超1400万;今年1-7月,全省各级博物馆共接待游客2165万人次。
文化惠民,不止于此——
今年1-7月,我省先后举办“春绿陇原”“情暖积石山”等系列文化和各级惠民文化活动达5.8万场次。兰州市率先实施文博场馆“周一不闭馆”措施,并着力构建城市居民“15分钟生活圈”;“飞阅甘肃”数字阅读平台上线运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今年1-9月,省文旅厅创新开展“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文旅诗会活动,13场次吸引现场观众人数12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诗会1.2亿人次。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
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涌现出电视连续剧《此心安处是吾乡》、纪录片《大敦煌》、广播剧《黄河远上》等一批精品力作;
音乐剧《飞天》入选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民族舞剧《飞将李广》、陇剧《大河东流》相继创排完成,话剧《八步沙》荣获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
仅今年,新增《天水千古秀》(复排)、《再现貂蝉》《嘉峪关关城光影秀》等10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全省有27部剧(节)目入选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获得10个奖项。52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再创历史新高。
生活在陇原这片沃土,陇原儿女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得到提升。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魅力绽放
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国有收藏单位藏品51.2万件(套)。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全省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总长度1738公里,居全国第一。历史文化名城(镇、村)37座,中国传统村落108个……星罗棋布在陇原大地的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
璀璨绚烂的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是对人民负责,也是让世界更加美好的时代责任。
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国家平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品牌影响力,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考古研究,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上推到19万年前;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彩陶证明,8000年前陇原大地上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天祝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见证了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多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一系列重大考古工作,不仅打造了“八千年大地湾文化”“两千年敦煌文化”等一批甘肃文化标识,更通过丰硕的考古成果,为“考古中国”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肃力量”。
围绕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持续发力,成果喜人——
先后承担完成2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覆盖6处石窟的省级监测预警平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平台或建成投入使用,或有序加快建设;为全国10余个省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并走出国门完成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等数字化保护项目。
制定《敦煌学高地建设专项规划》。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二卷)、《敦煌艺术大辞典》、12卷《甘肃藏敦煌文献》等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640余篇。13项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质量办好“敦煌论坛”和《敦煌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牢牢占领敦煌学研究话语权,并不断拓展敦煌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完成176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数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线,建成“敦煌遗书数据库”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运行。
……
花儿、皮影和格萨(斯)尔3项世界级非遗,83项国家级非遗,省级、市州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493项、2107项和5241项……除有形文化遗产外,甘肃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资源富集、多姿多彩;
颁布实施《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近年来,我省想方设法挖潜力、增活力,让斑斓非遗走近百姓,让非遗成果惠及大众,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生活在陇原这片沃土,陇原儿女一贯有着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
鼎力添彩,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是魂,旅游为体。近年来,我省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
2023年,甘肃文旅火爆出圈,全年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745.8亿元,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187.8%和312.9%,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伊始,我省抢抓“暖心瓜州”“天水麻辣烫”等爆火机遇,先后开展“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文旅诗会等系列活动,变“流量”为“留量”,以不断攀升的“甘肃热度”,持续推动甘肃文旅乘势而上:今年1至7月,全省接待游客2.47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5%。
其中,有一抹“乡村色”格外亮眼。
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我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见证“陇原乡村好颜色”:仅今年1至7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8%、14.34%。
其中,那一抹“研学色”吸睛添彩。
推出甘肃研学旅行十大主题、百条线路、千堂课程,成为全国首个将研学旅行作为年度“走出去”宣传推介主题的省份……近年来,甘肃干在先走在前,以研学旅行为媒,撬动文旅产业大市场。今年1至8月,全省共接待研学旅行游客近124万人次,研学旅行收入达3.46亿元。
“资源盘活,才是有效资源。”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表示,既广泛“走出去”,又大力“请进来”,既瞄住“准”字补短板,又盯住“全”字强服务,近年来,省文旅厅多轮驱动,持续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切实放大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以提质增效的文旅产业鼎力添彩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文旅厅以“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为导向,大力实施文旅产业链招商引资活动。今年前8个月,全省实施文旅项目794个,完成投资147.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82.1%;全省文旅部门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推介活动479场次,其中“请进来”230场次,“走出去”249场次,签约招商项目150个,签约金额291.79亿元,项目开工率54.7%。
同时,充分利用节会平台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推介、招商等活动。今年敦煌文博会期间,邀请240余名文旅客商参加,现场签约、授信项目74个,签约及授信金额达271.48亿元,项目涵盖文旅康养、文旅综合体、文化创意等多个方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生活在陇原这片沃土,陇原儿女始终牢记并肩负起时代的文化使命。
绚烂多姿、葳蕤生长,陇原文化“百花园”很美;时代问卷,精彩作答,相信未来会更美。
- 2024-09-27镇原:发挥区位优势 深挖“文”资源做足“旅”文章
- 2024-09-27马家窑故乡·临洮 | 洮河流域文化旅游联盟理事会成立
- 2024-09-27兰州牛肉面进课堂 让学生“劳”有所获
- 2024-09-26剪纸版《红楼梦》作者周玉梅来兰州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