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精奥丨“禀”字重如天
原标题:词语精奥丨“禀”字重如天
清朝政府曾规定,外国政府如果给清廷上书,必须用“禀帖”的形式,公文中一定要用“禀”字,否则一律拒收。
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讲述了几则和“禀”有关的趣事:1836年12月,英国政府任命查理·义律(简称义律)为驻华商务总监督。当时,中英双方并无官方交往,因为清廷自视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英国这样的小国接触。英国官方如果有什么事,都是通过其商人转交给中国官方的,两国官员并不直接接触,清廷认为这样就保住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义律这回来中国上任,想打破这个僵局,便主动示好,破例用禀帖的形式,自称“远职”,通过行商将其任命的情况告知了两广总督邓廷桢,并要求进驻广州商馆办公。邓廷桢见“来禀词意恭顺,尚属晓事”,经过一番查访,上奏道光帝:“虽核与向派大班不符,但名异实同”“查照从前大班来粤章程,准其至省照料”。1837年2月,道光帝批准了邓廷桢的请求,并指示“一切循照旧章”。
作为英方的一名外交官,义律还是觉得应该直接与清朝官员交涉。恰在此时(1837年4月),有17名中国水手在海上遇险,后被英国人搭救。义律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便提出直接发禀帖给两广总督,但被驳回。
1837年11月,义律接到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训令,要求他不经过行商而是直接与中国官员打交道,并在公文中不写“禀”字。义律立即与中国政府进行交涉,他煞费苦心地在公文中改用“谨呈”“呈上台前”等字样,以此来替代“禀”字,并要求公文由广州府的清朝文武官员直接转收。但清廷对此事予以拒绝,因为作为天朝上国,绝不允许英国在公文中不写“禀”字。随后,英印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舰队抵达;有了舰队做后盾,英方便硬气了一些。1838年7月29日,英方未经过行商,直接向广州城门投递了公文,公文的内容是告知马他仑的到来,而且公文中没有写“禀”字。结果,这份公文理所当然地被退回了。1838年8月2日,马他仑率三艘英舰直逼虎门。8月4日,马他仑致书关天培,要求关天培代递他致总督的公文,文中指责了“拒收义律公文”一事。为此,关天培致书马他仑说,因义律公文不用“禀”字,所以总督才“不肯违例接收”。数日后,义律再次试图以不用“禀”字、不经行商的公文程序与中国官员接触,但仍被拒绝。
后来,有关官员向朝廷奏报此事,称马他仑来华的目的有二:一是稽查商务;二是改变旧章“即不用‘禀’字”。对前者仅提了几个字,但对后者,不少官员却大发议论:“伏思中外之防,首重体制……在臣一字之更,何关轻重,惟平行于疆吏,即敌体于天朝,体制攸存,岂容迁就。”
那么,清廷为什么要求外国人在给中国的公文中必须用“禀”字呢?因为这个“禀”字的字面意思是“指下对上报告”,所以清廷认为:既然你在公文中用了“禀”字,就说明你承认了你是我的下级,就说明我是你的领导、高你一等!一个泱泱大国,在对外交往中以这种心态与他国打交道,岂能不败?不久之后,当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响鸦片战争的时候,天朝上国才恍然大悟:如果里子不行,面子其实一文钱都不值。
- 2024-09-27“百岁”之称的由来
- 2024-09-26历史新知|细数古代关于“鸡”的故事
- 2024-09-26伏羲——以一画开鸿蒙 文明肇始
- 2024-09-19【溯源甘肃文化】东西荟萃的敦煌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