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陇上大儒刘尔炘与张氏兄弟

2024-10-15 14:48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陇上大儒刘尔炘与张氏兄弟

张守善毕业证

  陇上之地,人杰地灵,贤达之士,代有所出。兰州五泉山人刘尔炘是永登青寺张守正、张守善兄弟的老师。都有交情,且皆为陇上之名流,其嘉言懿行,当载于族谱,以传家族之佳话,励后世之子孙。

  刘尔炘(1864一1931),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别号五泉山人。22岁时乡试中举,设塾授徒。26岁时考取光绪己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刘尔忻在京为官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目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清政府腐败无能,畏缩退让,大好河山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他不愿为臣同流合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朝廷短短三年的官位,回到甘肃,任五泉书院主讲。后又任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专心致学,培养人才。为发展兰州地方文化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

  张守正(1867一1928),字心斋。1887年赴凉州府试,在岁科两试中连中一等第一名,取得廪生资格。钦命甘肃学院翰林院编修题写“雲路先登”匾额鼓励。他“淳厚朴实、蔼然儒者气象,研易经甚精,设馆授徒,善于教诲”。他从取得廪生资格到科举制度废除,有八次乡试的机会,但由于他对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心存疑虑而舍弃仕途,一次次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一生教书育人,造福桑梓,扶危济困,大爱无我。

  张守善(1901一1945),字继之。自幼勤勉好学,1919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毕业,入刘尔炘创办的甘肃省全陇希社立国文讲习所,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19年,刘尔炘在甘肃举院潜园创办全陇希社立国文讲习所,学制三年,为甘宁青地区培养中小学教员。开设经学、训诂、字学、国文、文法、历史、地理、经济、法制、教育学、理科、体操等课程。学生30名,毕业生多为德才兼备的教员和文化人)擅长书法诗文。张守善与刘尔炘、张守正虽不在同一时代,但他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传承恩师刘尔炘与守正兄之精神,以才学品德影响学生,为家乡文化教育默默奉献。

  此三人,皆以其独特之风范、无我之境界、大爱之善行,在当地书写了良好口碑,可谓留名于青史。

  他们都热心公益。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乃一方灵秀之地,承载深厚文化与历史记忆。然岁月侵蚀,五泉山建筑年久失修,殿宇颓败,楼阁坍塌。刘尔炘深为痛惜,决心重建,便以个人名义向地方官绅和各界贤达发起募捐,欲加以修葺,以复往昔之盛景。贤哲积极响应。彼时,张守正仗义疏财,捐出十石粮食。此粮粟者,非独为物质之援助,实乃一颗仁爱之心,饱含对家乡山水的深切眷恋与对公益事业的大力支持,为五泉山修复工程添了砖,加了瓦。与此同时,在兵荒马乱中付之一炬的青寺昌隆山古迹,在张守正倡导、主持和带动下,响应者四处募捐,费尽千辛万苦,历经二十年的辛勤努力,于1925年恢复了庞大建筑群。

  他们都重视教育。古之众多儒人皆追逐仕途,以光宗耀祖、显达于世。然刘尔炘、张守正、张守善三人卓然不群,别具慧眼。他们不为仕途之名利所诱,毅然舍弃科举入仕之路,投身于教育大业。刘尔炘本在京城供职,不久辞官归里,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张守正取得廪生资格后就到附近村的私学任教。之后为了解决青寺当地人读书问题,通过集资募捐等方式,在青寺堡南门外建起了一座宝塔式结构的魁星阁,塔下修建教室十余间,作为义学,自己担任教师兼校长。据《永登教育志》的记载,修学校木料不够,他把仅有的三间住房拆除,全部用来修建学校。直到最后还缺一块木板时,他又让人把自家大柜抬来拆掉,使木匠师傅和群众深受感动。张守善性格耿直率真,清心寡欲,不畏强权,淡泊名利,受其尊师刘尔炘教诲和影响,曾被任命为红水县(景泰)县长,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统治,拒不到任,宁愿在家乡做一名教师。刘尔炘,张守正,张守善三人,钟情于教育,辛勤耕耘,倾尽心血,以智慧为犁铧,以知识为种子,在莘莘学子心田播撒希望之光,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都赈灾济困。刘尔炘提倡社会赈灾,创立“皋兰同仁局”,从事慈善事业,为社会劳苦群众及无依无靠之人救济棉衣、棺木、医药等。1920年(民国9年)12月16日,兰州发生大地震,灾情严重,刘尔炘组建震灾筹赈会,以工代赈,修路架桥,建房安置灾民。1929年 (民国18年)兰州大旱,饿殍遍野,疫病蔓延。他目睹灾情,寝食难安,亲自主持救灾,发起社会募款,平仓施粥,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张守正一生扶危济困,见义勇为。1909年(宣统元年)永登县大旱,庄稼基本绝收,饥荒严重,他说服家人将家中仅有的10石(每石700斤)存粮全部捐出,为青寺上下受灾民众供济,以赈灾荒,被群众誉为“活菩萨”。张守正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帮助有急需的乡邻,谁家出了天灾人祸需要花钱,张守正带头捐助。如遇有逃荒的人死在了青寺地面上,他也牵头筹款,料理后事。

  他们都才华出众。刘尔炘、张守正、张守善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造诣很深。刘尔炘尤喜攻读经史,著作颇丰,主要有《果斋一隙记》《劝学迹言》《尚书授经日记》《周易授经日记》等。撰白话楹联,富有哲理。他还擅长书法,晚年习画,以梅、兰见长。张守正著《昌隆山记》《存心记》等,尤其是《存心记》,对孝道之阐释,鞭辟入里,深入精髓。孝道者,乃传统文化之基石,守正以其生花妙笔,将孝道之内涵与意义,详尽剖析,使族人读之,无不深悟孝道之重,使家族之内大兴孝悌之风。张守善的《项羽本记》《楹联集》等书法作品笔锋刚健,墨韵灵动,被后人收藏至今。他们三人的书法造诣颇高,真可谓“横竖撇捺皆风雅,点勾弯折蕴灵犀”,观者无不赞叹。

  1924年,时任甘肃省省长兼督军陆洪涛从刘尔炘处得知张守正事迹,题写“见义勇为”匾额送至青寺。这不仅是张守正及家人的荣誉与骄傲,也是青寺人的自豪,青寺上下民众无不为之感动。1928年12月,张守正在秦川西小川教学时课堂上去世,西小川群众及学生冒着大雪将遗体护送至青寺。刘尔炘痛失挚友,满怀悲恸之情,亲书“一乡善士”挽幛。此挽幛虽寥寥四字,然含义深远。既是对守正一生为善乡里,德泽广被的赞誉,又是二人情谊深厚的见证。张守正去世后,青寺人将陆洪涛题写的“见义勇为”匾额与刘尔炘所送挽幛“一乡善士”改制的匾额一起悬挂于昌隆山文昌阁。两幅匾额一文(刘尔炘题写的“一乡善士”)一武(陆洪涛题写的“见义勇为”),与文昌阁的左钟右鼓相映生辉,又与昌隆山左后方一文一武的风水宝地双疙瘩山遥相呼应,青寺人也常以此为荣。

  岁月悠悠,书页泛黄。往昔之事渐成珍贵记忆,既遥远又近切。刘尔炘与张氏兄弟之事迹,激励着后人以先辈为楷模,继其热心公益之精神,承其投身教育之壮志,传其文才卓越之薪火,扬其孝道文化之传统。

  张祥生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