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时评

【重推】亲近黄河 感知中国

2024-10-22 10:51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重推】亲近黄河 感知中国

  刘宁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牵动着文明的变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写黄河就是写中国,2016年我开始创作《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以下简称《黄河中国》),为此亲临黄河,力图使自己的写作接近原生态,使读者能感受到更具现场感的黄河。近日,《黄河中国》一书终于出版发行了,以此可告慰往昔黄河上的峥嵘岁月,也对自己多年从事的黄河文化及其文学研究作一个小结。

  田野考察与黄河之旅

  《黄河中国》以实地走访的形式探寻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情民俗,以及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从而展现近现代黄河风貌与人民生活。从2016年至2018年,我在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行走,历经三个春夏秋冬,跋涉5000多公里。采取边走边看边读,边体验边思考的方式亲近母亲河。

  通过黄河田野考察,我获得了三类材料,第一类是地方文献资料。陕北佳县文化馆的同志给了许多他们近年出版的地方文化资料。潼关方面的资料更丰富,涉及历史文化、金矿开采、生态保护以及文学创作。第二类是田野上遗存与保留的各类黄河碑刻、景观文字介绍。在山西平陆黄河边收集到关于中条山六六战役状况,在宁夏水利博物馆收获两千多年来宁夏地区引黄灌溉资料。第三类是遇到各式各样的黄河人,拍摄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黄河照片。

  《黄河中国》展示笔者行走黄河所见的壮美自然景观,呈现黄河自然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穿越黄土高原、奔流在华北平原上,以向世人展现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自然样态、山河文化与生态哲学。在陕北榆林天台山上,黄河如玉带般蜿蜒在黄土高原。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神泉园,看到黄河与库布齐沙漠相握。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汇集了峡谷、湿地、塔群、古渠等众多景观。晋陕黄河大峡谷左襟山西、右带陕西,黄河在峡谷里蛇曲而行,构成壮美的九曲十八弯自然景观。在黄河入海口,铺天盖地的芦苇、波光潋滟的湖泊、随处可见的滩涂,迁徙季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等珍稀鸟类在这里捕食、翱翔、栖息。

  黄河文学与百姓故事

  《黄河中国》以“水”作为写作主线。“水”主题落实在书中涉及的黄河八大自然人文地理单元:河湟、河套、西海固、河东、关中、陕北、河洛、齐鲁地区。河湟地区彰显河流文化,河套地区凸显引黄灌溉历史,河东地区突出保卫黄河往事,关中地区讲述农耕文明,陕北黄土高原凸显生态文明建设,西海固地区探讨寻水、引水问题,河洛、齐鲁地区讨论黄河生态问题。

  黄河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是《左传》中关于黄河的记述。中国人歌咏黄河始于魏晋时期,唐人320首诗歌对黄河的吟咏达到高潮,两宋黄河诗全面反映河患深重的社会现实和治河斗争史。因此,历代黄河叙事赋予了黄河以深厚、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在笔者看来,现代黄河文学是对黄河文化的深层显现。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内涵,以民歌、民谣、地方戏曲等文艺形式呈现,形塑国家形象、彰显民族精神。20世纪20年代佳县黄河船工李思命创作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出晋陕黄河大峡谷的奇险,以及人与自然搏斗的民族精神。20世纪30年代音乐家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联袂完成的《黄河大合唱》,彰显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当代作家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从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等作品无不展现黄河形塑民族魂、凝聚民族精神的内涵。

  《黄河中国》书写的是现代黄河流域老百姓的故事,呈现的是近现代百余年黄河流域的社会变迁,以及融入老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生活里的文明嬗变。

  黄河中国与河流文明

  《黄河中国》以黄河流域老百姓日常生活变迁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变化,展现了泱泱大国新形象。《汉书·沟恤志》讲,“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文化的发展最终铸就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发前进的民族性格。

  以千年时间看黄河,黄河漕运是秦汉至唐宋时期的经济生命线,曾支撑着中华文明。汉唐时关中所需的粮食从关东地区逆黄河运输而来。同时,引黄灌溉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宁夏引黄灌溉始于秦汉,引黄干渠25条,每一条渠、闸、坝都展现引黄古灌区的历史文化。人们常说,“天下黄河,唯富河套”,引黄灌溉不仅养育了银川平原、河套平原,而且扩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关中地区自秦国修建郑国渠以来,引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灌溉,造就了关中的陆海之田,正如汉代民谣里所歌:“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以百年时间看黄河,《黄河中国》彰显黄河古文明之上崛起的现代文明。在书中我特意写了三座百年黄河铁桥,它们分别是兰州黄河铁桥、郑州平汉铁路黄河桥和济南泺口黄河铁路桥。黄河上最初修建铁桥的历史在晚清末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平汉黄河铁路桥,这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钢铁建筑,然而在1938年抗战烽火中,为阻挡日军进攻被炸毁了。如今,郑州地段已经修建了十余座黄河桥,每一座都很现代很漂亮,应该说黄河是国家昌盛、民众幸福的最好见证者。

  被黄河切割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黄河中游地区多条支流展开大规模治理,相继实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规划》《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治理规划》,到今天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由黄转绿,黄河由浊变清,到处绿树成荫、碧草青青,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是富裕的文明,也是富裕的象征。

  黄河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中华大地丰富的自然形态与历史时空,母亲河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史的符号与民族标识。“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刘宁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系作者创作谈,有删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