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霜绘晚秋
原标题:寒霜绘晚秋
文\杨堪旺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秋时已暮,也称作杪秋,意指秋天即将画上句号,冬日渐近。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白霜,千里沃野,一片银色的冰晶熠熠闪光,金风瑟瑟,秋叶枯黄,衰草疏疏,云淡天高。
霜降有三候
霜降节气中含有天气渐冷、 露水凝结成霜之意。元代文人吴澄在他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豺狼。霜降日,豺狼在霜降前后就开始捕获猎物,然后将捕获的食物先陈列后再食用,豺狼在秋末冬初来时把自己吃肥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冬天。“祭”有陈列之意,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这是人们对豺狼此举的一种想象。认为它们和人用收获的粮食祭天一样,祭祀苍天,以祈来年。
二候草木黄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霜降的第二个五日,大自然中,草木已经开始凋零,到处都是枯黄的落叶。这是因为随着气温下降天气变冷,植物的生长活动逐渐停止,叶子也逐渐枯黄并最终脱落。于是,古代的人们会利用这个时节砍伐树木,以备过冬之需。他们会将木材烧成炭来保暖取暖,或用来作为烹饪的燃料。
三候蛰虫咸俯
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金黄暖意的秋,马上要进入藏伏内敛的冬。在这个时候,往常在户外活动的蛰虫蜂蝶也开始进入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以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并抵挡住寒冷的侵袭。蛰虫闭关蜗居在洞穴里,是为度过漫长的冬天,期待春天。这也是大自然中许多生物为了适应严冬而采取的生存策略。
霜降民俗
吃柿子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来临之时,温差骤然增大。空气干燥,往往人体内热燥,喉咙发痒,又或者嘴角爱起燎泡。而此时,正是柿子上市的好时节,红彤彤金灿灿的柿子,或嫩脆,或甜软,吃它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可以滋补筋骨,清火润肺。故而又有:“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的俗语。更有甚者,将其解释为霜降不吃柿子,整个冬天嘴唇都容易裂开。
赏枫赏菊
霜降过后,就是赏枫叶的好时节,枫叶遭霜冻过后,叶片更加火红鲜艳,如锦绣般灿烂,杜牧在《山行》一诗中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说。
霜降时节,菊花正开,所以霜降过后的第一场霜又被称为菊花霜,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等活动。赏枫叶和菊花可以算作秋天的一大视觉盛宴以及美的享受。
食补“霜降”
“补冬不如补霜降”。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霜降这一天是要进食补品的,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因此,霜降时节,民间就有吃鸭子、吃牛肉、煲羊肉、煲羊头、吃迎霜兔肉等食补习俗。也有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针灸、拔火罐等疗法,以强身健体,预防寒冷季节的疾病。
登高远眺
“登高视阔怡心畅,醉看秋霞度夕阳”。霜降时节,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空气清新,四野空旷。极目远眺,既可以使肺的功能得到调节,也可以舒缓心情,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故而,古人历来就有在霜降时节登高远眺、踏秋赏菊之习俗。
拔萝卜
“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农谚一直就有“霜降萝卜”一说,当然,这里主要还是因为霜降之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冻皮,影响品质。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人又称之为“土人参”,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生开熟补”,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
秦安霜降习俗
因为霜降和重阳相接,秦安民众在霜降时节除了登高赏菊,祭祖扫墓外,每年都要推出一系列诸如诗词大会、秦腔演出、小曲、蜡花舞表演等有意义的活动。
诗书画展
秦安诗书画传统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每年霜降来临之际,诗书画爱好者都要组织一场以“庆重阳,过霜降”为主题的诗书画展活动,以示对节气、节日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秦安老调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遇节气节日,小曲爱好者们都要组织一次切合主题的小曲演唱活动。诸如《桃乡赞》《过端午》《七夕情》《王祥卧冰》等曲目,其词曲内容在传统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选择在霜降演唱,也是对节气和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摘吃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到了霜降时节,秦安田间的柿子也如一颗颗吉祥的灯笼挂在高高的枝头上,灼灼如火。加之柿子滋心润肺、保暖御寒等功效,于是,“霜降吃柿,事事如意”的习俗,便也在秦安地区流传下来。
- 2024-10-19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张掖肃南:石窟文化牵手祁连风光 唱响最炫民族风
- 2024-10-17一剪开世界,一纸韵真意:清水剪纸
- 2024-10-12古史萃丨历史上那些走失的节日
- 2024-10-11古史萃丨菠菜的往事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