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知丨太医大多不是御医
原标题:历史新知丨太医大多不是御医
电影电视中,经常能听到太医、御医的称呼,两者有何差别?
太医与御医这两个称呼的来源不同,所指的范围也不同。御医中的“御”字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汉语里这样的词汇很多,如御旨、御览、御用等。顾名思义,御医也就是宫廷医生,是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室成员看病的医生。因为御医是指御用医生,所以无论是供职在太医院的医官还是地方上举荐来为皇帝看病的名医,都可以被称为御医。
太医这个称呼则是古代医官名。早在周代,宫廷中就设有掌管医药的官员,当时称为医师。到秦汉时,医官被称为太医令丞,这个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隋文帝时期,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唐代太医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太医署是皇家直属的医学行政、教学机构,分为医学部和药学部,其中的医学部又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进入太医署的学生要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分科学习,各学科有相应的学习年限,如在医科的细分科目中,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7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的学制为5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的学制为4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3年等。除了入学考试以外,太医院的学生还要经历月考、季考和年度考核。考试成绩优良的,会得到奖励和晋升,有机会成为御医;如果考试成绩不合格,则会被淘汰退学。
唐代太医署的模式为后代所继承,宋代有医官院,金、明、清称太医院,所承担的职责基本与太医署相同。虽然太医院是最权威的医学机构,但太医们的品阶并不高,如清代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称御医,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与县令同级);第二等称吏目,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级别是“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30人,无品,严格来讲是不能独立看病的。
不管品阶高低,太医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医术高明的医生,因此,宋元以后,太医这个称呼就常用来作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了。
- 2024-10-23古史萃丨舌尖上的四大名著
- 2024-10-22词语精奥丨趣话古今汉语里的墙
- 2024-10-22历史新知丨二维码的前世今生
- 2024-10-15陇上大儒刘尔炘与张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