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话剧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原标题:【书评】话剧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韩晓清
《夹缝中求生:中国早期话剧生态研究(1907-1927)》(以下简称《夹缝中求生》)一书,以1907年至1927年期间《申报》所刊登的话剧演出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广告文本来探究处于早期阶段的话剧观念的形成问题。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讨论现代城市的出现与早期话剧广告的兴起,第二章在分析《申报》所刊登早期话剧广告的基础上探讨“筹款”对话剧诞生与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第三章聚焦于早期话剧为拓展观众市场是如何进行广告营销的问题,第四章论述早期话剧演出广告中所呈现出的现代性转型,涉及演出题材、演出场所及演出制度的成熟。总体而言,作者试图突破传统话剧注重文本研究的思维范式,并试图将话剧研究纳入到整个社会史视野中,以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研究视角的创新
目前,学术界对话剧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从文学史与戏剧史两个维度展开。文学史维度的话剧研究是将话剧作为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体而在文学史著作中以一章或一节的容量来呈现。1935年出版的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共计十卷,其中的第九卷《戏剧卷》编选者洪深,从思想性与社会意义并重的角度,收录了自文学革命后至1935年期间所发表的极有影响力的剧本。这成为此后文学史研究话剧的经典范式,即强调剧本的文学审美性与可读性,甚至有人认为“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
从戏剧史维度研究话剧,则是将话剧看作一门综合性艺术,认为话剧艺术的生命应该体现在舞台上。舞台上的话剧艺术,离不开演出实践活动。然而,舞台演出转瞬即逝。因此,若要探讨演出实践中的话剧艺术,就必须依赖于话剧从业者的回忆录或者自述文集。在中国话剧史上,最早的话剧编年体史书为《新剧史》,作者朱双云以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身份全景式地呈现了1899年至1944年间话剧的演出概况、剧团成立情况以及当时对话剧艺术功能的认识等。《新剧史》之后,《啸虹轩剧谈》则有意识地构建早期话剧的舞台表演体系,包括话剧与传统京戏的区别、演员的派别、脚本的创作、表演的程式等,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且较为客观全面地构建话剧理论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后,话剧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小剧场运动、国剧运动、写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运动为话剧舞台艺术的革新提供理论探索的同时,也促进了话剧艺术走向成熟。
《夹缝中求生》一书将广告作为沟通话剧创作者与观众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媒介,广告是现代都市繁荣的象征。正是看到了广告对观众的潜在影响力,处于早期阶段的话剧演出活动均有借助广告来进行自我宣传的行为,“春柳剧社、民鸣剧社、大舞台、新舞台、竞舞台、第一台、群仙茶园、丹桂茶园等,均有广告。”因此,该书从小切口出发而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将剧作家、剧团/剧院、观众相连接的同时,也将剧作家与剧评家、剧评家与观众连接起来,突破了传统话剧研究的局限性而呈现出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为整个话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范式。
还原历史细节
《夹缝中求生》一书通过深入分析《申报》等报刊上所刊登的话剧演出广告,为读者呈现了1907至1927年间话剧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著作中不仅包含了话剧演出的剧情介绍、演员介绍,还涉及到了观众来信等,这些丰富的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以及“现场感”,增强了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以该书的第二章为例。本章节着力探讨话剧的诞生与筹款赈灾间的联系,详细考察了春阳社、新舞台、学生的演出活动与筹款赈灾间的联系。例如,春阳社首场演出《黑奴吁天录》就是以筹集赈灾资金为目的,演出所得也全部用于赈灾。这种公益性的演出,为早期话剧赢得了观众与市场的认可。春阳社的演出广告还包含了舞台布景、参演人员、演出时间、演出地点以及票价等要素,这些不仅发挥了吸引观众的宣传功能,也体现了早期话剧在营销方面的创新与策略。
《夹缝中求生》以文献学的方法,发掘了百年前报刊上重要的话剧演出史料,为理解早期阶段的中国话剧提供了“现场感”。该书的分析和论述,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与范式,这是关于早期话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夹缝中求生:中国早期话剧生态研究(1907-1927)》,龙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4-11-05【重推】乡土写作的本色表达
- 2024-10-30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 2024-10-30【书评】儿童文学评论的多彩画卷
- 2024-10-25守护石窟瑰宝 延续历史文脉(金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