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民俗
原标题:立冬民俗
文\矫友田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作为四季循环起点的一个节气标志,立冬受到古人的特别关注。在周代时,就形成了迎冬的习俗。所谓迎冬,即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标志着秋冬季节变换的一个节气,所以古时候人们常以这一天的阴晴占这一年的丰歉。在立冬时节,我国北方民间有“接药雨”的习俗。“药雨”,亦称“液雨”。古人谓立冬后第十天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立冬之后,天气少雨,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干旱,而恰逢在月中这几天时间里下雨更为少见。此时,每当天降喜雨时,人们纷纷取出各种盛器接雨水。民间俗信,此时的雨水作为药引和中药一起煎服,有解除胸腹闷胀的功效。
古时,民间在立冬时节还有“暖炉会”的习俗。暖炉会,其实是“补冬”习俗的一种延伸。其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已有记载:“十月一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这一习俗的产生,除了受民间“补冬”观念的影响之外,还与另外一个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熏坑”。在古代时,北方地区在立冬前后添设火炉等,开始生火取暖。而北方地区多以土炕取暖,因土炕夏秋长时间未烧火,故而需要熏一下,使炉火更加畅旺。
为了庆贺冬天开炉,家人在立冬时节要聚在一起,美餐一顿。旧时,暖炉多用“不灰木”(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作暖炉。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立冬之日,在北方,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一来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过饺子”;二来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在民间还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人们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远方的雪花,正酝酿着席卷而来。生起温暖的炉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仿佛这个冬天也不再寒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