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渭水之源:流淌的文明史诗

2024-11-12 09:01 来源:天水日报

  原标题:渭水之源:流淌的文明史诗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一条河,一座桥,一方人文,一段历史。

  在甘肃的广袤大地上,渭河如同一条岁月的绸带,蜿蜒流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条河,见证了“夸父逐日”的执着、“鸟鼠同穴”的和谐、“大禹导渭”的智慧。她从神话中走来,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以“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盂”的绵绵伟力,滋养了华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渭’有源头活水来。”渭河之源,不仅是文化的根脉,也是渭源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渭河的源头,历史的涟漪轻轻荡漾。站在灞陵桥上,感受着脚下的河水静静东去。这座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的古桥,如同一位沉默的长者,静卧于渭水之上。

  灞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和平。桥身以木笼装石为墩,其独特的构造,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一旁残留的玉石栏杆,如同历史的印记,记录着灞陵桥的荣耀与风雨。桥的南北两端,飞檐式灰瓦与卷棚式桥头屋,构成了13间64柱的拱形长廊,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采访团一行人漫步于桥上,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的琴键上,发出回响。桥两侧的匾额与对联,是历史的注脚,让人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文化气息。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南谷源长”,孙科的“渭水长虹”,于右任的“大道之行”……每一块匾额,都是一段写在渭河之源的故事。在这里,每一次凝视都能感受到时间的深邃。

  灞陵桥自建成以来,历史上经过五次大规模的修缮。其实人们修复的不仅仅是桥梁本身,更是对历史的传承。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如今,灞陵桥是地标建筑,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更是文化图腾,不仅连接渭水两岸,也通往古今。

  三千年前,孤竹君逝,遗命叔齐继位。伯夷辞让,叔齐守礼不从,共赴周国,探寻天道。遇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古往今来,伯夷叔齐身上所体现出的“圣”“贤”“仁”“义”,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等高风亮节,为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历代中华先贤所崇尚,夷齐文化也成为渭河源头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秦汉时期,当地百姓就在首阳山修建庙宇,凿洞塑像,举行祭祀活动。千百年来,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且延续至今。

  历史如同散落在渭水河畔的明珠,点缀在渭水山河之间,熠熠生辉。

  在渭源,渭水之源的身份几乎成为每个人的骄傲。不仅如此,许多人也投身于渭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致力于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渭源县文化馆馆长王宏,是“土味书屋”的负责人。品读着“土味书屋”门口的对联:“读完百本尚有渭 寻尽一水方得源”,他的眼光满是对传承的执着。

  长久以来,渭河文化、渭河源头文化的研究成果散落各地,职工学者研究学习时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各地去寻找前人研究成果,王宏针对这一现状,决定建设一个以渭河文化为根基,以地域特色优秀文化为底色的书屋——“土味书屋”。

  “在这里,我们不仅保存着渭河源头的文化,更是在传承和激活这些文化根脉。”王宏说,“土味书屋”藏书丰富,有渭河文化、各类志史、全省各地文化馆馆际交流资料,有定西市特有的曲艺、民谣、手工技艺、民俗、方言、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类书籍,还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摄影、数字化等专业性较强的书籍。

  “要守护好中华文脉,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现新形象。”王宏馆长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

  在渭源,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舞。渭水之源,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文明的融合之地。

  渭源县博物馆,这座关于渭水的宝库,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520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件。这些文物从原始社会一直延伸到1949年,涵盖了石器、铜器、玉器、陶器、瓷器、铁器、书画、织绣等十几大类。以史前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秦汉时期的艺术品为主要特色,是各个历史时期开发建设的历史轨迹。

  “要展示时代新价值,让文化遗产赋能文旅融合,开辟新赛道。”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纲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在馆内的文旅产品开发产业链产品展示柜前,采访团被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所吸引。灞陵桥麦秆画、拙朴的泥塑、精致的木雕、精美的刺绣、玲珑的皮影、精巧的剪纸等,每一件作品都以渭源人文、故事、灞陵桥等为蓝本,造型优美、技艺精湛。

  “保护挖掘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及其身后的历史积淀,对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王纲说。

  渭源县深耕文物资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让文化遗产旅游帮助文物“活”起来。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66件馆藏精品文物三维和二维图像采集,调查排摸渭源全境古石碑和红色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唤醒沉睡的文物,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新绽放光彩。”这是渭源文化传承者们共同的心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

  “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

  ……

  渭水之源,承载了旅人远行的脚步,历代的诗坛巨匠,踏着历史的尘埃,途径此地,一路高歌,挥洒墨香,留下绝唱。岁月如梭,世事变迁,但诗篇永存,文脉传承不息。只要“诗”依旧在渭水河畔回响,渭水便将滔滔不绝,流向远方。

  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的灞陵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