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5000年,“陶”声依旧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5000年,“陶”声依旧
5000年前,谁见证了这里的文明?
5000年后,这些文物又在为我们守护着些什么?
——走进马家窑文化
远古文明之光
文物,是来自祖先的书信,是通往旧时光的一扇门,我们从书信中聆听模糊的无尽之声,在门缝里观望黄河奔向大海。如果没有这处文物考古遗址,5000年前的历史信息,将会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是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文化,共同孕育了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的独特文化。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其中,以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为代表,这里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最能体现炎黄文化的博大精深。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于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300——4200年左右。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对马家窑文化进行进一步发掘,发现该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新文化,故而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甘肃发现最多、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跨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逐渐拉开创造陶文化的历史序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彩陶翻开了辉煌壮丽的一页。
什么是彩陶?彩陶,亦称陶瓷绘画。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超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大批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形式优美的漩涡纹是马家窑类型的典型代表作,精美的半山类型彩陶又被公认为马家窑文化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的彩陶器形匀称圆润,纹样采用黑红两色绘制,更加繁丽精致,器具造型和图案浑然一体,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为橙黄黑彩,主要是在陶器的碗、盆、瓶、罐上绘有鸟、鱼、蛙等动物纹;另外还有垂帐纹、漩涡、水波、草叶、三角等几何纹,以其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场面、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马家窑文化集大地湾文化彩陶发展之大成,集半坡、姜寨等地仰韶文化居民先期文化之大成,集各地仰韶文化居民房屋建筑技术之大成,集各地仰韶文化中心聚落建设技术之大成。”作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的王志安表示,在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传播马家窑文化,就是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崛起。
马家窑文化,无疑是华夏文明晨曦中那一抹绚丽的霞光,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远古先民们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让我们深深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向世人诉说着远古的历史,展示着先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像穿越时空的使者,将我们与远古世界紧密相连。每一件彩陶,都是一个承载着远古记忆的故事匣子,默默诉说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马家窑古陶上的漩涡纹,回旋起伏,遒劲向上,仿佛是黄河水的奔腾不息、自然界的美妙律动,又似远古先民们心中神圣的图腾与坚定的信仰。
传承文化之根
洮河之滨,百年探源,千年陶韵。
千年前的远古先民或许想不到,今天的世人会将目光聚焦于此,呈现一段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光时刻。
马家窑文化,犹如一颗在马家窑村这片古老土地上破土而出的文化种子,一经发现便迅速声名远播,如同一朵在历史的春风中绽放的绚烂花朵。
今天,马家窑文化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陇中百姓的寻常岁月里。
如何将马家窑文化巧妙嵌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一直在探索实践。
对马家窑村的村民来说,“马家窑”这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一直以来都是骄傲的代名词。如今,这份骄傲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说起马家窑文化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马家窑村。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给亲戚朋友们说我们村上也有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这才是真正让马家窑文化活了起来!”这是属于所有马家窑村村民的心声,也是一场远古文明与现代的碰撞、发声。
2021年年初,随着乡村振兴一系列措施的“落子有声”,马家窑村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以厚重的马家窑文化作为基底,以兼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原则,对马家窑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让马家窑文化在马家窑村“留下来”“活动来”“美起来”。
2022年8月,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国银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下,五矿国际信托捐赠25万元,在马家窑村建起了占地98平方米的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
这是马家窑村示范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也是全县首家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展示馆。该馆分“发现马家窑、走进马家窑、世界的马家窑、马家窑的世界”四个板块,现有展品23件,全面介绍了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详尽展现了马家窑文化在临洮的起源、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发展传承。
“建设这个展示馆,就是要传承好我们优秀的本土文化,不忘来时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说起建设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的初衷,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韩军颇有感触,“保留一份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和传统记忆,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的建成开放,既展示了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也是马家窑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开端。”马家窑村党支部书记丁海成介绍。
远古和现代、传统和新生的完美融合,满足了村民对5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的完美想象,每一件仿真彩陶都沉淀着、讲述着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历程。
如今,站在村口望去,古色古香的彩陶、花开遍地的村庄小道……处处彰显着灵动与活力,这里是村民的幸福家园、游客的休闲乐园,也是可以触摸的心灵归属之地。
马家窑村,几千年的光阴在四季里划过,几千年前的风和云早已吹散。从厚重的马家窑文化中滋取养分,美丽的马家窑村仍在不断向前,而且会越来越好!
步伐从未停止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10周年。
201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开启了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这一待就是1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队长郭志委来到马家窑村开展考古相关工作,他和同事们先后4次累计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发现早期壕沟、房址、窑址等94处,收集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样本60多万件,成为研究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在制陶。”今年64岁的阎建林是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村民,他不仅是省级陶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凭借精湛的制陶技艺,重现史前马家窑彩陶的精细和柔美,成为传播马家窑文化的“使者”。
多年来,阎建林不仅将仿古彩陶制作技艺传承给儿子,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彩陶制作新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彩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沉睡千年的马家窑陶器“活”在当下,这是阎建林的心声。
近年来,临洮县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马家窑文化,还重点打造了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当地中小学生可以在彩陶小镇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彩陶技艺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小深植于孩子们内心。
如何让马家窑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在推动考古发掘不断深入的同时,定西市在马家窑文化学术研究、遗产活化、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做好“寻根探源”文章。围绕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2018年启动实施“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推出了《西北高地的早期开拓者——百年视野下的马家窑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等一大批有水平、有厚重历史感的研究成果,对梳理文明发展脉络、完善文明演进谱系作出了学术贡献,彰显定西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做好“传承保护”文章。出台《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研究保护工作机制,推动马家窑遗址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高标准编制《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了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马家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
——做好“开发利用”文章。推出纪录片《马家窑·中国之前的中国》、舞蹈《又见马家窑》、歌曲《遇见马家窑》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申报实施“陶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支持中小学校开设陶艺体验课,打造马家窑文化一日游、两日游研学路线,推动马家窑文化走进当代生活,点亮大众生活艺术美学。
——做好“交流互鉴”文章。先后举办六届马家窑文化节,举行“陶冶天下物华定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潮城市”签约暨马家窑文化全媒体推介活动和“彩陶艺术之光”学术报告会、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登播发《千年彩陶“窑火”不息》《甘肃彩陶技艺传承人:我在马家窑“脚下”复原千年彩陶之美》等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马家窑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让马家窑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马家窑文化,在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怀抱。一时间,这宛如一道璀璨光芒,照亮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时空通道,而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现身,更是让马家窑文化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五千年的文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时代的印记告诉我们,将走向何处。
高山大河,岁月悠悠,陶罐上的纹饰,归来的文物,即是我们找回自己曾经缺失的皈依……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2024-11-22辛店文化中的生活图景
- 2024-11-20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如何祈愿?
- 2024-11-20史海揭秘丨古代平民吃盐并非易事
- 2024-11-20将门倾覆,千秋功罪任评说——探访吴家将抗金遗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