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独家

《博览群书》期刊发表杨建仁文章《写给故乡的信》

2024-12-05 19: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写给故乡的信

杨建仁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徐兆寿教授又推出了一本力作《斯文凉州》,这本书尽管是徐兆寿写给故乡凉州的书,但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家一味地眷恋和赞美故乡的著作,而是一本具有深厚学术思想、深刻学术洞见、深广学术视野、深层学术理念的文集,所以我把这本书称之为学术性随笔集。

  收入这本书的126篇文章,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篇章,但贯通起来看却是凉州文化的万千姿态和时代价值,构成了一部视角新颖、逻辑严谨、观点鲜明、体系完整的凉州文化图谱,并响亮提出了一个文化传承发展的宏大命题——如何重新认识、定位、构建中华文明格局下的凉州文化。这 126 篇文章,可以说是徐兆寿连续不断地写给故乡凉州的126封信,是一名赤诚的游子对故乡的心灵独白,是一名学者、教授、作家对弘扬凉州文化的真情呼唤,是一名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担当。纵览全书,给人无穷的遐思和无限的向往。

  开阔的学术视野。全书是围绕“凉州”这一地名而夹叙夹议的,但徐兆寿并没有就“凉州”谈“凉州”,而是把“凉州”放在中华文明演变发展的大格局下来思考和书写的。他认为,历史上的凉州,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凉州初立时在汉代,比今天的甘肃还要大,此后慢慢变小,到唐代时缩小为今天的武威。人们今天所说的凉州就是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两千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旅”,开辟了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此时,凉州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和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合发展的传播之地,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时至今日,凉州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重要区域,是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要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徐兆寿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厚度、政治高度、文化广度和社会发展深度上,提出了“以凉州为方法重新看中国和世界”的学术思想,既入理又入情,令人信服,也令人赞叹。

  深广的思想世界。徐兆寿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者、教授和作家,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精深讲授,还是艺术创作中的奇妙构思,无不流淌着智慧的清溪。他经常会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令人应接不暇、拍案称奇。阅读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绽放着思想的火花,全书可称之为思想火花的大荟萃。他在序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 :“还乡是建设一个新的故乡”,进一步深化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而且又庄重地宣告 :“我想做一点努力,使凉州文化成为一种与江南文化、关中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并列的文化现象。”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徐兆寿坚守文化理想的一种境界和投身故乡建设的一种深情。《斯文凉州》中《中华文明格局下的凉州》《河西走廊格局中的凉州文化》《打开凉州文化的钥匙》等文章,都全面展示了徐兆寿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的真知灼见,读来令人振奋、给人力量,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高高举起凉州文化的猎猎大旗。

  丰富的知识体系。这本学术性随笔集,是徐兆寿近20年来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但学术性强、抒情性浓,而且知识面广,既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解读,又有民风、民俗、家训、家教等方面的常识介绍,还有民居、服饰、饮食、农耕、商贸、礼教、天象、四季、历法、人物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可以说是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了解凉州的鲜活教材,是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手法诠释凉州文化的最新读本。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在徐兆寿的笔下梳理得条分缕析,阐发得深入浅出,讲述得通俗易懂,介绍得客观真实,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足见徐兆寿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表达方式。浏览全书可以得知,徐兆寿的阅读量不仅大,而且专业门类极其广泛,他深入研究了多领域的学科,包括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天文学、宗教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尤其精读深研了《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水经注》《史记》《汉书》《后汉书》《左传》《战国策》《河图》《洛书》《春秋》《尚书》等历史典籍。所以他的知识体系比较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宽广,这也是徐兆寿作为新一代作家和学者的特征之一。

  清新的独特文风这本书一扫过去学术性著作说教式的面孔,而是在论述中抒情,在抒情中论述,开创了学术性随笔写作的清新文风。这种文风把学术性的内容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表达,既平实又活泼,既聚焦又发散,学术思想充分彰显,情感抒发真挚充沛,文字具有鲜活的张力,读起来轻松愉悦、和暖舒畅,像一泓清泉汩汩而来,沁人心扉。《寻觅河西走廊的历史》《凉州知识分子的风度》等立意厚重的文章,在徐兆寿的娓娓道来中,显得举重若轻、收放自如,足见其写作文风的独特和驾驭文字的功力。大部分文章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展开,并巧妙地使用了口语、方言、俗语等平民化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所有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融入其中,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这本书加入了大量的照片、散文、诗歌、书法、注释性文字,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对版式设计的丰富和活跃,让这本书显得清新活泼、趣味横生。特别是序言之后加入作者的一篇小散文,可谓独具匠心,文章讲述的是8岁时的作者,跟随拉架子车的父亲,去城里公共厕所装粪便,然后又拉入乡下当作肥料的故事,陡然增强了读者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达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阅读徐兆寿写给故乡的带着滚烫体温的126封信,总是给人一种澎湃的激情和磅礴的力量,总是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斯文凉州》立足丝绸之路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格局,提出了重构凉州文化的宏大愿望,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徐兆寿的故乡凉州,不单单是他日夜眷恋的热土,而是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大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归宿。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当全面了解、认识、重构凉州文化,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识了这本书的价值,也就认识了作者的价值,徐兆寿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学者、教授、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智慧、有见地的历史学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史馆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