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敦煌医学绽放时代异彩——走进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原标题:让古老敦煌医学绽放时代异彩——走进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1900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意外,湮没在漫漫黄沙下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重见天日,洞内沉睡近千年的稀世珍宝重现于世,其中包括载有敦煌医学的经卷、壁画。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促使世界范围内形成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敦煌学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敦煌学的重要分支——敦煌医学也成为世界医药领域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起,甘肃的专家学者就将目光聚焦于敦煌医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更是厚植敦煌沃土,让敦煌医学瑰宝渐渐展露芳华——
1983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前身——甘肃中医学院成立敦煌医学研究室,并于次年首次提出“敦煌医学”的概念;
2012年,依托甘肃中医学院建设的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这是教育部在甘肃批准建设的首个以医药类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自此,甘肃的敦煌医学研究迈入了新阶段。
经过十余年积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按照“走出馆藏,走向课堂;走出经卷,走向实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敦煌医学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赋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走出馆藏,走向课堂
在现存的敦煌经卷中,与医学相关的卷子有100多个,其中不仅有详细记录了《五脏论》《新修本草》《玄感脉经》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还有记录了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学、本草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有些内容填补了传世医书中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内容也让敦煌学研究延伸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敦煌医学。
敦煌医学是对敦煌莫高窟遗书、经卷、壁画中的医药文献资源进行整理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敦煌学、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医学。
早在20世纪初期,罗振玉、马继兴等中国学者和一批外国学者就开始研究敦煌医学,只是当时还停留在复制原始资料、整理残卷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敦煌医学研究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大部头著作和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1983年,甘肃中医学院的一批老专家萌生出研究敦煌医学的想法。他们认为,敦煌医学诞生在甘肃,甘肃更有责任挖掘这一本土资源。次年举办的一次学术年会上,甘肃中医学院学者赵健雄、徐鸿达、王道坤等人率先提出“敦煌医学”这一概念。
20世纪末,根据甘肃省教育厅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甘肃中医学院将敦煌医学中最实用、最核心的内容编著成《实用敦煌医学汇讲》,这部特色教材填补了敦煌医学在教学领域的空白。
1998年起,甘肃中医学院相继为本科生和留学生开设了《实用敦煌医学汇讲》和《伤寒论》等与敦煌医学有关的课程,学生可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实现敦煌医学的古为今用。其中,“实用敦煌医学汇讲”课程既有对敦煌医学的系统讲解,也精选了内、外、妇、儿等学科的多种医方进行原文讲解和释要,2024年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伤寒论”则获得2020年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及2023年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5年,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目前,甘肃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设置敦煌医学学科的高校,敦煌医学在历次的教育部审核评估中被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继荣看来,“设置该学科对学校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有很大帮助,在助力传统学科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科研方向与成果产出、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源等多个方面均有积极影响和支撑。”
随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不断发展,敦煌医学研究和课程体系日益完善,甘肃中医药大学也将敦煌医学融入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中。各阶段开设的相关课程,不仅将敦煌医学的学术思想、前沿研究、科研成果等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更丰富了学校学科体系,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传统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方向。
“通过学习与敦煌医学有关的课程,能够让青年一代更好传承敦煌医学、弘扬敦煌文化,为培养敦煌医学后续人才奠定了基础。”甘肃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金田教授在多年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激发,大家真切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张华惠是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对敦煌文化向往已久。“得知甘肃中医药大学招收敦煌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志愿。”张华惠说,“敦煌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医学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不断整理和研究,做好敦煌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杜振华从河北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经过两年敦煌医学专业学习,他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敦煌医学是祖国医学中独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实践证明,敦煌医学用于临床有很好的效果,我将努力学习敦煌医学知识,将古老的医方与现代中医医方相结合,全面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他说。
为更好传承敦煌医学,弘扬敦煌文化,甘肃中医学院还于1993年建成敦煌医学馆,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敦煌医学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敦煌医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了敦煌医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为参观者全面、系统了解敦煌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大量翔实依据。截至目前,敦煌医学馆接待各界参观人数达2万余人次,成为敦煌医学“走出馆藏,走向课堂”的又一生动实践。
走出经卷,走向实践
如何将老祖宗留下的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好、发展好,让古老的敦煌医学发挥更大作用,绽放时代光彩,是甘肃中医药大学从事敦煌医学研究的学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赵继荣坦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之前,针对敦煌医学的研究普遍存在文献资料散存、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敦煌医方及诊疗技术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敦煌医学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初衷是弘扬敦煌医药学文化,促进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赵继荣说。目前,实验室围绕文献与数字化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研究、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四个方向,建立医工、医理、医文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和研究平台,取得了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授权专利38项等多项研究成果——
基于医工交叉,完成散落在海内外的敦煌遗书、壁画、文物中有关医药文献数字化集成,开展古藏医药文献等的厘定、翻译,建立并首发敦煌医学数据库,为敦煌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构建以医理、诊法、医方等为核心的敦煌医学体系,并基于医理融合,利用中医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体系科学阐释敦煌医学“体—用—化”配伍法则,极大补充了祖国医学配伍体系。
基于医文结合,搭建虚拟与现实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敦煌医学文化传播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不仅如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深入开展敦煌本草、敦煌医方的研究,支撑了敦煌消痹痛贴、敦煌石室大宝胶囊、敦煌平胃胶囊等的临床转化与应用,并完成“甘肃方剂”防治新冠肺炎、杜仲腰痛丸及敦煌消定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令人欣喜的是,宣肺化浊丸、杜仲腰痛丸和敦煌消定膏入选首批甘肃省中药制剂十大“陇药名方”。
为助力健康甘肃、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建“敦煌医学专科门诊”和6个国家重点专科。据统计,仅敦煌医学专科门诊的年接诊量就达6.2万余人次。
每天上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敦煌医学专科门诊诊室前人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排队等候就诊。出诊当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应存也一早就做好了接诊准备。
作为敦煌医学代表性人物,李应存从事敦煌医学研究已有33年。他介绍说,在开展敦煌医学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致力于敦煌医学中的医方整理和临床应用。在与医学相关的敦煌卷子中,研究人员整理出医方1240余个。
“医学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医疗,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敦煌医方不仅具有文物价值,更可贵的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李应存告诉记者,敦煌医书中的某些药方在传世医书中并没有记载,藏经洞敦煌医书的出土弥补了传世医书中的不足和空白,有其独特性。
古方今用,最重要的是先对医方的成分进行判断,再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适当的增减,才能应用于临床。李应存举例说,在对“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反复研究之后,将该方的药物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增减,形成了现在应用于临床的“神妙补心丸方”。这个药方与古方的主要功能一样,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为主的失眠,临床应用后患者反馈良好。
和“神妙补心丸方”一样,从挖掘整理到辩证使用,“敦煌紫苏煎”“敦煌大泻肝汤”等100多个医方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证明,敦煌医学在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领域均有很好的疗效,得到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
“疗效是最好的口碑,我们每天都会接诊大批省外患者,他们都是慕名前来问诊。”令李应存感触颇深的是,敦煌医学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也将通过努力让敦煌医学发扬光大。”
院校教育是培养敦煌医学人才的摇篮,师承教育则让大批中医医师的医术不断精进。
两年前,从业20多年的民间中医郝丽娟成为李应存的传统师承弟子。经过日复一日的跟班学习,郝丽娟愈发觉得敦煌医学值得终身学习和深挖,“我们要不断学习古人的立方思想,结合运用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提升业务能力,更好服务广大患者。”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医学研究牵动人心。
“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让敦煌医学这一璀璨明珠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肩负起的责任。”赵继荣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从事敦煌医学研究的机构,学校依托这一平台,不断深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敦煌医学领域方方面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敦煌医学文化传承传播。
2019年6月,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此后,专业委员会先后举办四届学术年会,为敦煌医学文化国际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吸引大批国内外学者广泛参与,对繁荣敦煌医学研究,促进敦煌医学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8月,“敦煌医学数据库”在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首发。该平台利用敦煌医学资源,建有敦煌壁画及其图谱、学术论文、方剂、本草、针灸、养生保健、研究学者、专著、专题讲座视频、工具书、医学古籍和项目成果12个子库,仅收藏的方剂就有2874条。
“‘敦煌医学数据库’投入使用,实现了敦煌医学数字化资源的全球共享,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李金田告诉记者,此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敦煌医学的数字化研究平台,“敦煌医学数据库”的建设,解决了文献数字化留存和资源共享利用等多方面难题,在服务敦煌医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10月,甘肃中医药大学耗时近20年编纂的《敦煌医学研究大成》系列丛书在兰州发布。丛书共包含《总论卷》《简明总论卷》(英文版)《诊法卷》《医方卷》《本草卷》《针灸卷》《养生与杂论卷》《人物与专著卷》《藏医学卷》《形象医学卷》(英汉对照)十卷。
“这套丛书向世界集中展示了100多年来敦煌医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和临床运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李金田介绍,丛书主要论述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及医学卷子的来源、保存情况,以及敦煌医学的概念及学术价值、研究进展、成果等。其中,《医方卷》是丛书的核心内容,收录了敦煌古医方单方、复方1100余首,为敦煌遗书医学卷子存量文献之最。
近年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抢抓机遇、借势发力,将敦煌医学作为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特色学科,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俄罗斯、法国、乌克兰、新西兰、巴西、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匈牙利、泰国等国家建立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敦煌医学特色服务,极大提升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对中医药和敦煌医学医疗保健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接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21个国家100多名留学生交流学习,传播敦煌医学知识和文化,培养国际人才。为泰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3200余名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提升国际从业人员对敦煌医学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广泛拓展敦煌医学国际合作研究和文化传播渠道。
面向未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围绕国家和甘肃省医药科技及经济发展战略,以敦煌医学传承研究为起点,以敦煌医学开发转化研究为重点,系统挖掘敦煌医学学术特色,推动信息资源快速查询与共享,开展敦煌医方和其他诊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研究,推进敦煌医学成果转化,让敦煌医学这门古老医学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 2024-12-09享,祁连山最美山河——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修复
- 2024-12-09兰州牛肉拉面:“原汁原味”走海外
- 2024-12-09武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 2024-12-09【甘快看】甘肃敦煌:冬游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