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书》:玉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宋成烨
12月11日晚,玉文化学者、一级作家冯玉雷为西北师范大学公选课《中国玉文化》班全体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代表作了题为《玉文化小说<禹王书>创作谈》的学术报告,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组组长、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鹏教授进行学术评议,西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李岩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蒋世强教授参与讨论。
冯玉雷老师在讲座中介绍,大禹是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缔造的夏介于史前和早期历史之间,是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的开端;既可视为史前之末、也可视为早期历史的肇始,又是中原文明居于主导地位、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化进程的开始。《尚书·禹贡》《左传》《国语》《史记》《竹书纪年》《水经注》等重要文献资料及叔夷钟、秦公簋及遂公盨等西周中期青铜器都对大禹事迹有相关记载。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水文化的基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超越了区域与国界,成为人类共同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此,他以先夏时期龙山—齐家文化考古出土玉器及传世文献资料为基础,在长篇小说《禹王书》创作中大量融入彩陶文化、玉文化和青铜文化。冯玉雷老师说:“时光已逝,文物犹存。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多年来,新材料不断被发掘,将考古文物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艺术化转化其乐无穷,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这也是他自2022年开始在西北师范大学开设公选课《中国玉文化》的初衷。近期,冯玉雷老师主编、西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服务于公选课学生的玉文化教材《中国玉文化》也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评议环节,范鹏教授高度评价西北师范大学开设公选课《中国玉文化》的意义。他说,冯玉雷是一个位集神话、考古、玉文化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又是一个让神话替自己、为中华民族说话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禹王书》把中国几大神话全部都打通了,让那些神话人物说今天的话,替他说话,替中华民族说话,这样的一个作家在中国是不可多得的。所以,我要对这样的一个作家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把自己的所学所问,所思所考的结论写小说里,带到课堂上,与莘莘学子分享,是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典型事例。
冯玉雷主讲的公选课名称是《中国玉文化》,针对公选课学生主编的教材也叫《中国玉文化》,神话小说《禹王书》写的也是玉文化。玉是什么呢?玉既是自然的精华,自然界的石头要经过多少历练、风吹雨打才能形成玉?同时,中国的玉又是重要礼器、礼制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中国文化的最高的象征,是和平、和谐的象征。他认为,玉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最典型代表,它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开端。大家都知道,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我们学哲学的,对张载还有更崇拜的一个地方,是他另外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人类的崇高境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范鹏教授还对《中国玉文化》的内容建设提出了良好建议。
西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李岩教授在讨论环节首先发言,他说,化学学科算是一个工具学科,史前文化、历史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传承性极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吧。做化学的研究者对物质的基本形态认知比较关注,我希望将来能够从化学视角认识我们玉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符号学博士蒋世强教授发言中说,公选课《中国玉文化》能够给同学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玉文化知识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安放。冯老师的课和书,实际上是一种求根,是一个自我认识,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这个民族,让我们的人生有深度、有宽度。他的小说《禹王书》实际上写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由玉构成的这么一个宏大叙事的一本小说,里面有很多丰厚的知识,有玉文化知识,有考古学的知识,当然我觉得还有我们符号学的知识,因为神话本来就是个符号。玉文化很强大,玉器作为一个载体,可观可看,但玉文化没办法去量化。冯老师知难而进,敢于探索,努力打通精神与物质,非常有意义。我们将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玉文化符号,让我们符号的机制显现出来,让我们的意识从史前、古代到现代得以贯通。
冯玉雷最后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感谢,说在公选课《中国玉文化》学习内容、授课形式等方面的实践越来越有信心,探索之路也越来越开阔!他还向支持玉文化研究和玉文化教学的各界人士嵩山祝福:“美美玉共,玉成学业,玉成人生!”
- 2024-12-13【甘快看】常沙娜:将敦煌艺术融入生命,将有限生命投入无限创作
- 2024-12-121984年路易·艾黎等八人在山丹县招待所合影 中国日报社记者摄影
- 2024-12-10人物春秋 |《傩神赋》——记非遗傩面传承志愿者马正德先生印象
- 2024-12-10【陇人相192期】刘金禄:“钻牛角尖”25年 雕出立体版《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