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影视演出

【文化掠影】古风新韵 唱响陇原——从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看甘肃戏剧精品

2024-12-20 10:57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文化掠影】古风新韵 唱响陇原——从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看甘肃戏剧精品

《魂归两狼山》剧照 陆羽菲

《赵安献马》剧照 临洮洮苑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石小军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上,来自西北五省区的30家院团、20余位“梅花奖”名家、百余名秦腔新秀分别携17部本戏和120余出折子戏参加了历时11天的演出。由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推荐的3台大戏: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历史剧《蔡文姬》,定西秦腔艺术研究中心、甘肃铁堂秦腔艺术剧院的《魂归两狼山》以及临洮洮苑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剧《赵安献马》获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组委会“特别推荐剧目”荣誉称号。同时,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青年演员窦玮和甘肃铁堂秦腔艺术剧院李兵宏、兰州戏曲剧院晁花兰被评为“表演艺术传承新星”。

  近年来,甘肃秦腔艺术事业稳步发展,重点剧目创作推进有力,人才成长整体向好,特别是青年优秀表演人才不断涌现。这次秦腔艺术节,我省参赛剧目和个人参赛演员以精湛的表演、优良的台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历时五年精心打造的原创历史剧《蔡文姬》,由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艺术总监苏凤丽担纲主演。该剧对“蔡文姬”这个历史人物进行重新演绎,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主演苏凤丽以其唱腔“绵里裹针”的风格和秦腔“肖派”的凄切委婉、缠绵悱恻,将蔡文姬高贵、典雅的气质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移植历史剧《魂归两狼山》对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创新,打破传统人物塑造的脸谱化手法,深挖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和情感,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人物内心,使情节有情有理。该剧还充分调动群众演员与主演的情感和肢体交流互动,大胆应用物景拟人手法和舞台布白效果,使整体场面更加空灵疏朗和富有生气,增强了剧目的感染力。

  秦腔《赵安献马》则以明朝初期临洮衙下土司赵安的故事为背景,巧妙融入了花儿、傩舞、马家窑等本土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了各族群众维护正义、保国安民的民族精神。

  甘肃秦腔浑厚深沉、质朴苍劲的独特甘派风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以上三部获奖剧目在对传统故事和人物的重新演绎中,展现了甘肃秦腔演员对秦腔表演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巧妙的剧情很好地打通了现代观众和传统角色的情感通道、共情开关,使更多观众被秦腔艺术魅力所吸引。

  这几年,甘肃秦腔人才辈出。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窦玮表演的折子戏《锁麟囊·寻亲》,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甘肃铁堂秦腔艺术剧院李兵宏演出的折子戏《清风亭·寻子和追子》,对角色的理解深刻,演技出色。兰州戏曲剧院的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晁花兰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上出色演绎了《阴阳河》,表演风格刚柔相济,充满情感张力。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秦腔是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西北山川风土孕育的独特文化财富。以传承发展秦腔艺术为宗旨的秦腔艺术节从2000年创办以来历经10届,其中甘肃省兰州市分别承办了第二届(2002年)、第三届(2005年)、第四届(2008年)、第六届(2012年)、第八届(2019年)秦腔艺术节,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表演人才,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2005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决定将兰州市命名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对兰州乃至甘肃秦腔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

  一路走来,秦腔艺术节也成为秦腔艺术弘扬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会。瑰丽多姿的秦腔艺术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融合古今之美、服务人民群众的独特语言。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不仅是一场秦腔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它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培育了新的观众群体和艺术人才,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