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北关
原标题:寻迹北关
柴亚梅
走进陇西北关,会有一种熟悉的沧桑感迎面扑来。
这里人口稠密,商贾云集,沿路两侧的门市古色古香,里面经营着各类副食、手工品和一些百货用品。天还没亮,小贩们就将油饼、锅盔、饸饹面、担担面、卤肉摆在路边,你要路过,一定会被这些热气腾腾的食物吸引,往往是人已经走远了,心里却七上八下地惦记着什么,只好折回来买上个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油饼,吃一口,满口生香才肯罢休。
北关,是烟火味最浓的地方。
我对北关的印象是从十二岁上初中开始的。十二岁之前,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县城郊区的一个村子里度过的,那里田野辽阔,人们临河而居,生活怡然自得,村里的小学除了有一两个老师的孩子不是本村的外,其他同学都是村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一边种地,一边上工地干活。童年的日子快乐而漫长。上中学时,我进入了陇西县南安初级中学。
南安初中位于陇西北关头天门巷内。李家龙宫是学校的后花园,那里安静典雅,林木苍郁,古建筑群林立,房屋屋架和屋顶、屋脊上有精致的砖雕。百年老树矗立在院内,见证着这里的一切。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的真迹,下课后我们便像蜜蜂一样,嗡嗡地飞到李家龙宫的花丛中寻找大师的真迹,果不其然,俊朗神秀的“道法自然”四个字刻在牌匾上,悬挂在殿宇的房檐下面。晚自习前,我们借着夕光,在李家龙宫寻一处安静的地方,手捧教科书,或坐下来,或倚墙站立着,嘴里默念着书中的内容,好时光好像就握在手上。
从家到学校的路,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近道,沿着三元街向上,穿过宽宽窄窄的几个小巷,沿着头天门径直走五百米,就到了学校。另一条是从环城路上骑行,骑到水渠沿,拐进交通路,到头天门左拐进去就到学校了。交通路是沥青道路,我喜欢在交通路上骑行,虽说也有坑洼不平的小坑,像人生路总有磕绊,但总的来说是平坦的。要是遇到雨天,骑着自行车从陷下去的水坑里骑过,轮胎周围溅起水花,那水花像是绽开在心里,能让人心花怒放。天还未亮的时候,我骑行在交通路上,也就是北关老街上,两侧的商铺已经点起了灯火,此时,主人正系着围裙,围在炉火前,为路人准备着一道道美食。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这里的佳肴广为人知。下午放学后,我总是走进头天门对面的一家面馆里,享用一碗面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学校上晚自习。在我看来,那碗面的精髓不是那几个肉片,而是葱花,揪好的面片从锅里盛出来,放几粒臊子,浇上汤汁,撒上葱花,那扑鼻的香味便四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元、明至清同治以前,北关街市就纵横交错,商店鳞次栉比。如今,走进老街,就像走进一个古朴的贸易区,沿街的房屋比路面低了半尺,街道两边木质的大门经过岁月的淘洗,颜色越来越深,屋子里面暗黄的灯光应和着商业遗存的气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房屋,却将陇西的商业交易和地方美食制法传承下来。从铺子里穿进去到了后院,会发现,原来这里住着不止一户人家,还有遗存的四合院。
沿着老街一路向北,有两个地标性建筑醒目地矗立在眼前,一个是庙台,另一个是头天门。庙台据说是以前的武庙。头天门牌坊呈东西方向,三开间,中间上部为五朵六部斗拱组成,悬山式屋顶。头天门牌坊前为最繁华的地方,行人熙熙攘攘,各种副食百货琳琅满目。翻开历史的卷轴,那些名人巧匠、诗文大家,许多都是北关儿女。现在北关虽不是最繁茂的地方,但文化厚重,独具特色。
我的同窗大多来自北关这一带,他们热情大方,有着北关人的洒脱豪爽。他们有的自小就有着商贾的气质,有的带着书香的气息,还有的女同学夏天穿着钩花的马甲,一看家里的母亲就是个能人巧手。我最要好的朋友从这里结交,我最美丽的梦想在这里刻画,我最难忘的往事在这里发生,懵懵懂懂的年岁,美好的光阴,都留在了北关。
毕业后,离开了学校,那条北关老街也很少走了,但老街的面香未曾走远。如今,北关老街成了古色古香的北关正街,它古朴的韵味未曾消失,北关人奋进的精神未曾倦怠。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给如今的北关正街浇灌了灵魂的汤汁。我知道,一个不一样的北关正缓缓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