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书架

林红卫《半城月光半城河》新书分享会圆满举办

2025-03-19 11: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3月17日,“面朝黄河,诗意人生——林红卫《半城月光半城河》新书分享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兰州一中、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

  作家、诗人、中学高级教师林红卫,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徐兆寿,兰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诗人张海明,散文家、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金城》主编习习,评论家、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唐翰存,书法家李贵明,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青,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白晓霞,兰州第一中学高级教师郭致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彭恺,以及西北师范大学70余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写作中心副主任杨天豪主持。

  活动开场,杨天豪对林红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她的文学成就。他以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写作风格的差异为切入点,指出男性作家文风往往洒脱豪放,而女性作家则更为敏感细腻。他称此次活动是一场散文的盛宴,并邀请林红卫分享她的写作生活以及对文学、文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林红卫向大家介绍了散文集《半城月光半城河》的创作背景,称这部作品源于自己对文学与阅读的热爱,记录了她近40年的生活点滴。她特别强调,即便职业生涯与个人爱好不能完全契合,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应放弃对热爱之事的追求。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林红卫坦言文学是她人生的“另一个伴侣”。她早年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一习惯至今未改。她认为,自己的作品既深受黄河文化的滋养,也得益于向长辈和文友的学习。她的写作素材源自大自然、社会生活、周边事件以及人际交往,而对这些素材的运用离不开勤奋的思考与感悟。

  徐兆寿从“文学的作用”与“文学的意义”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林红卫的散文集。他用“文学充满人生”来概括林红卫的创作,并从她的经历与作品中解读出文学的三大价值:其一,文学赋予林红卫新的生命,让她能够以文字感染他人;其二,文学使她内心柔软,塑造了她细腻的情感世界;其三,在当下是非观念模糊的时代,文学成为指引真善美的力量,承载着人们的梦想,重塑着人们的心灵。

  张海明表示,林红卫的散文集令人深受触动。他从书名入手,指出书中的情感与兰州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尤其是对黄河的书写,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此外,这部散文集融合了爱、情、恩、思、事、史等多种情感,思绪丰富,情感饱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习习从散文的诚挚情感与独特切入点两方面进行分析。她认为,优秀散文的核心在于真挚的情感,而林红卫的作品正是其丰富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此外,她指出每位读者的阅读感受各不相同,但林红卫文笔朴素自然,感受力与捕捉力极为敏锐,这种特质与她的异乡人身份密切相关。

  唐翰存强调,林红卫的作品是她四十多年生活经历的结晶。他认为,优秀的写作与生命是同构的,当写作达到文学自觉时,便成为生命的延续。他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写作,注重“思考”与“书写”的互动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林红卫的写作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散文真实无伪,充分展现了文学的力量。

  李贵明从书法艺术家的视角,探讨了文学与书法的异同。他指出,书法创作是与古人对话,内心往往充满孤独;而文学创作则是与身边事物对话,精神饱满且深刻。他认为林红卫的文字情感丰富,直击人心,展现了文学艺术驾驭能力。

  彭青解读了林红卫的笔名,认为其笔名是她自我奋斗一生的写照。她指出,林红卫的写作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以文字抵抗世俗的平庸,令人深受鼓舞。彭青特别肯定了作品中细节描写的价值,认为好的散文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

  白晓霞从地方文化、文人文脉与西部地域文化精神三个层面,分析了林红卫作为女性作家构建出了独特的知识阐释体系。她认为,林红卫的散文看似是游记,实则有个人的思考方向,并蕴含着女性特有的知性力量,潜力无限。此外,林红卫的作品展现了“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力量,激励读者思考文学的美与意义。

  郭致顺认为,林红卫的散文具有诗的气质,文字细腻且情感真挚。尤其是对“挖洋芋”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勾起了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表示,阅读林红卫的散文后,让他深刻感触到我们应真诚地了解自己,因为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整个世界。最后,他引用林红卫散文集中的《也许来生我们不再相见》,引发了在场人员的强烈共鸣。

  彭恺为彭金山代读发言稿,彭金山从情感、选材等方面总结了林红卫散文的四大特点:一是情感饱满,能够敏锐捕捉生活的感受;二是形散神不散,散乱的生活记录围绕主题有序串联;三是选材广泛,多层面反映生活风貌;四是林红卫的散文受诗歌影响,呈现出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特点,诗的加入让写景摹物的文字灵动飞扬,写人记事的文章更具韵味。

  嘉宾发言环节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林红卫从多个写作角度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她强调,写作需要用心观察生活,通过反复练习将情感外化为行动,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

  最后,徐兆寿老师对本次分享会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嘉宾与学生的发言,并提议学者和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以听取更多反馈。他还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踊跃参与写作,并表示将会邀请更多作家与学生交流,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