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人文之旅

昆仑玉山弱水通考——第十七次玉帛之路考察的新认识

2025-04-17 11:30 来源:新疆日报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叶舒宪

  黑河玉脉的发现,有助于改写酒泉与整个河西走廊的历史,从而刷新中原文明与西域的关系史,并改写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历史,为中国玉文化史增添新篇章。

  史前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

  由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西界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中原与西域的史前交通线索就理所当然地归属到活跃在河西走廊西段至新疆东部的四坝文化人群。

  文学人类学团队协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国甘肃网、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酒泉市博物馆等,于2024年7月举行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考察,探索甘肃省酒泉市黑河玉脉资源及其与四坝文化玉器的关联:发现我国西部最早开发的玉矿之一,年代上或早于之前发现的肃北马鬃山玉矿和敦煌三危山旱峡玉矿。在玉门火烧沟遗址、酒泉干骨崖墓地等出土的四坝文化玉器群,表明酒泉本地玉文化约始于距今3800年前后,所用玉料以就地取材的透闪石玉为主。众所周知,酒泉自古就有“玉酒泉”的美名,得名原因被今人归结为墨色蛇纹石玉。但这只是次生和后起的说法,四坝文化人群对黑河玉脉的开发才是失传3000多年的原生因素。

  黑河又名弱水,当今的中国地图上同时标注这两个同义词。据此反思《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昆仑和西王母崇拜的两个必要地理条件:玉山(群玉之山)和弱水(黑水);可推知先秦文献中的昆仑,本特指华夏西部出产美玉的大山,到张骞通西域之后,才由汉武帝重新命名特指新疆于阗南山。从酒泉南山即祁连山中段高峰到于阗南山,构成原始昆仑与西汉新钦定昆仑的关联。黑河玉脉的发现,有助于改写酒泉与整个河西走廊的历史,从而刷新中原文明与西域的关系史,并改写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历史,为中国玉文化史增添新篇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文博、文创产业提供新的抓手和传播亮点。

  原始昆仑为祁连山

  昆仑是华夏上古的神话宇宙山。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以张骞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长安的宝物——新疆于阗南山特产的玉石为标志物,命名于阗南山为昆仑。这是一次华夏王朝最高统治者钦定昆仑山事件,发生在西汉元鼎年间。问题是,在此以前的上古典籍中,早有昆仑的相关记载,那并非特指于阗南山。

  如《山海经》有20次说到昆仑,6次说到玉山,6次记载弱水。特别是《大荒西经》记载的弱水之渊,是环绕昆仑的水,那里还有人面虎身神作为守护者,有头戴玉胜标记的西王母大神。《西山经》讲到头戴玉胜的西王母,地点是昆仑以西1000里的玉山。《穆天子传》将玉山写作“群玉之山”,将弱水写作“黑水”,二者同样是昆仑和西王母所在的地理标志。穆王在那里遇到本地“攻玉者”:“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

  从神话到史籍,汉代史书习惯将祁连山下河西走廊西段新设置的障塞一类建筑,命名为昆仑障、昆仑塞。如《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同书《西域传》载:“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因发鄯善兵五千人胁车师后部”。唐李贤注云:“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这就明确指出酒泉南山也曾称昆仑。

  众所周知,祁连山一名出自匈奴语,意为天山。在匈奴势力尚未形成于河西的上古时代,祁连山本名为昆仑。如今学者对照先秦出土玉器的玉料,多有出自肃北马鬃山玉矿者,可知河西走廊一带的玉矿资源确实早早就东进输入中原。汉人将障塞命名为昆仑塞,这是延续更早的语言习惯,表明先秦时代的昆仑观,曾经是以祁连山脉为其地理原型。

  有效区分原始昆仑和西汉钦定的新疆昆仑,并理解两类昆仑观出现的时间差,可以抽丝剥茧一般走出纷争,避免无休止的辩驳。

  第十七次玉帛之路考察

  在我国所处的欧亚大陆东半的总格局中,酒泉恰好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段。2024年7月21日至22日,考察组在黑河流域实地踏查,摸排当地透闪石玉料的分布情况及史前玉器的资源情况,取得突破性成果。依据考察的新发现,计划在酒泉本地筹备专题文物展览,题名为“弱水玉光——四坝文化玉器特展”。为2014年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简报提出的理论命题——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填补一处以往未知的产玉资源地,即黑河——弱水玉脉。黑河玉脉的存在,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确凿的文字记录。不过《穆天子传》毕竟留下沿着黑水到昆仑的说法,这就在茫然中透露出寻找玉石的蛛丝马迹。

  本次考察的新认识是:黑河玉脉,才是“玉酒泉”得名的初始要素。本地特产优质透闪石玉矿,储藏数量尚未有评估,但其资源开发时间始于距今约3800年的四坝文化。这是迄今所知河西走廊最早得到开发的一个玉矿脉。随着四坝文化的消亡,这个重要的地方性资源信息就被遗忘殆尽,没有得到后起的古汉语文献记录,处于彻底失传状态。当地后来开发的玉种,是酒泉南山特产的顶着“祁连玉”之名的墨色蛇纹石玉,至今仍然用于生产夜光杯之类文旅产品。这只能是玉酒泉得名的后起要素。其年代比黑河玉脉在四坝文化时期的开发利用,至少晚两千多年。

  黑河玉脉,作为祁连山的余脉,自南向北,其河流向戈壁大漠中延伸,同时又与西面的马鬃山玉矿脉遥相呼应。要为其划出具体的地理坐标,便是位于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的中央偏北部位。对于中国玉文化史而言,黑河玉脉的当今探查结果,将具有出人预料的认识更新意义,能够带来巨大传播效应,成为酒泉及河西走廊文化最深厚的一笔资源,为文旅开发和文创产品等带来后续长期效应。

  把控着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酒泉,具有史前东西文化交汇里程碑意义的独特地理位置。相关科考发现和认识积累,可恢复失落三四千年的历史真相。在黑河岸边和古河道中的两个地点采集、征集到史前玉器8件,玉料10多件。此外还有史前石器、陶器残件。本次考察的主要收获:酒泉不仅出产制作夜光杯的蛇纹石玉料,也同样出产像和田玉那样的优质透闪石玉。四坝文化史前玉斧,其光照效果堪比新疆的塔青玉种或墨碧玉种。其玉料不同于玛纳斯碧玉的特征是,玉质内结构中没有黑点黑斑。而黑河玉中的墨玉籽料,从外观看和新疆墨玉籽料几乎没有区别。

  这是继2014年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在马衔山玉矿脉发现透闪石籽料之后,又一次发现产自新疆以外的透闪石籽料的存在。由此可知,四坝文化先民的玉器生产主要以采集黑河流域的水中和岸边的籽料为玉料。这要比新疆和田玉籽料的开发时间更早。

  酒泉市的玉石资源丰富,21世纪以来先后发现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寒窑子草场玉矿、敦煌旱峡玉矿,加上黑河玉脉的发现——不仅有透闪石玉的山料,还有山流水料和籽料。这三种样态的玉料和新疆和田玉的样态完全对应。由此推知:在汉武帝命名新疆昆仑山以前,先秦时代的昆仑,应是以这些史前产玉地点集中环绕着的山脉即祁连山为主。考古工作者和文物部门在瓜州、玉门、金塔等地发掘出或征集的四坝文化古玉器,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借助于对四坝文化玉器的全面展示和学术探讨,深挖文化品牌背后鲜为人知的厚重历史内涵,可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新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