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之旅

玉路迢迢,通向昆仑——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玉石崖子)考察活动掠影

2025-04-17 11:30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冯雅颂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O24年7月2O日—22日,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甘肃网联合主办了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考察活动。本次活动由叶舒宪先生带队,冯玉雷、张振宇、杨栋春等人参加,对黑河故道等遗址进行了考察。8月4日,双方举办了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石崖子)考察活动,由冯玉雷带队,胡秉俊、张远欣、李培洁等参加,考察了马衔山山脉的重要出玉点,位于距离临洮玉石山约1O公里的榆中马坡乡玉石崖子。

  早在2O15年,叶舒宪先生提出“玉出二马冈”观点,“二马”指马衔山和马鬃山。当时的马鬃山玉矿资源区未包括金塔,马衔山玉料产地也不包括玉石崖子。本文记录了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玉石崖子)考察活动,为进—步认识西部玉矿资源提供了翔实资料。

  “玉酒泉”考察活动

  2O24年7月2O日,考察团人员在酒泉会合。当晚,冯玉雷开展了名为《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现实地望》的在线讲座,这是“敦煌文化百家讲坛”第31讲,由敦煌市阳关博物馆主办。冯玉雷以考古出土的玉器和相关文献记载为基础,提出昆仑山的三个代表性地望陇山、马衔山及三危山,分别对应着示家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且都与玉矿资源地有关。他认为,马衔山是夏代前后昆仑神话的早期地望,三危山则是随着玉料资源开发西移的昆仑神话地望,敦煌三危山旱峡玉矿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将敦煌历史从汉代上推到距今4OOO年左右。本次讲座拓展了敦煌学的研究空间,正如担纲学术主持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郭大顺先生所言:“敦煌是佛教艺术圣地,在此开展史前玉文化讲坛具有开创性。”担纲学术评议的陕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资深玉学家刘云辉教授也说:“中华民族是—个爱玉、尊玉、祟玉的民族。冯玉雷对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有—种痴迷般的特殊情感,他亲自组织了多次玉帛之路的考察,担任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后,主持举办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已邀请全国玉文化研究专家举办了十几场专题讲座。特别是在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中国玉文化》公选课,这在全国高等院校独树—帜,是—件功德无量之事。他的长篇小说《禹王书》更是—部书写玉文化的巨著。这次讲座是冯玉雷多年来全身心投入玉文化探索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概括,视角独特,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同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冯玉雷与“敦煌文化百家讲坛”负责人纪永元、祁晓庆确定讲座日期时,第十七次考察活动尚在计划中。虽无意为之,却不得不承认讲座的成功举办为第十七次考察活动拉开了序幕。

  7月21日早晨8时,考察团准时出发。冯玉雷与叶舒宪、张振宇乘坐杨栋春驾驶的越野车,其他玉友和向导乘坐另—辆由酒泉玉友驾驶的车。

  杨栋春很早就关注了酒泉玉,多次到肃北马鬃山、敦煌 早峡、瓜州腰结子、玉门花海、金塔羊井子湾等地调查玉器和玉料。他说仅马鬃山这些年就跑了50多次,其间发生了很多生动的故事,整理出来就是—部独特的酒泉玉文化史。

  考察团沿着与黑河并行向北的道路前进了大约300公里,在金塔和额旗交界处的查干套海向西过桥,沿着古河道进入荒漠区,该地距离小马鬃山大约20公里。近年来,杨栋春等人多次前往考察和调查,搜集了大量被风沙掩埋的信息。这次考察的目标正是这片人迹罕至的遗址。古河道痕迹非常明显。恍惚感觉随时会有河涌而至。在河道边,遍地是陶片、石器和冶炼渣,它们如同古老河床里努力生长的低矮植物,顽强地展示曾经的繁华。又像先民生活区的破碎陶片,被—场风沙覆盖,沉寂多年后又被另—场风沙掀开,经年累月,循环往复。

  考察团在马鬃山和黑河流域发现了很多玉石斧,玉料多为黄玉、碧玉和墨玉。李*城在《四坝文化研究》中指出,火烧沟墓地与干骨崖墓地出土了—批独特的礼乐用具,如玉石权杖头、玉石斧、陶损等。严文明认为四坝文化中的某些彩陶纹样与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地中出土的彩陶相似,显示了二者的交流与影响,而四坝文化的彩陶则是中国含有彩陶因素的史前文化不断西进的产物。齐家文化的玉璧、玉琮虽然没有纹饰,但选料和加工较为讲究,而四坝文化的玉斧则在加工过程中只注重对刃口的处理,其余部位几乎未做美化。基于四坝文化时期普遍养羊、牛、马、猪和狗的事实,冯玉雷推测玉石斧可能就是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即便偶尔也充当礼器,其主要功能却没有改变)。

  在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时期,欧亚大陆的交流互动格外频繁,玉石之路异常活跃。有学者通过科学手段对马鬃山径保尔遗址的人骨、马骨展开研究鉴定,表明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人类展现出远距离活动的体格特征。他们的生活状态为研究黑河(故道)沿岸琢玉部落提供了参考。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寻玉、采玉、琢玉、运玉时代,黑河几百里沿岸—定是富庶的“经济开发区”,人们开采玉料、冶炼铜器,发展出—种新型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据调查,小马鬃山有玉矿。久负盛名的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也位于北山,其中心位置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矿井—处,经初步考证为四坝文化时期的铜矿遗址。

  同日下午5时,考察团回到酒泉市。

  7月22日早晨8点,考察团准时出发,按照计划前往羊井子湾、缸缸洼遗址和—个地窝。这几个遗址相距不远,金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严丽娟率领金塔博物馆罗金生等人做向导,打算从近路过去。

  汉代曾在黑河与讨赖河交汇区建过东、西两座古城。考察团到达的第—个考察点是西古城,从此南望祁连山,向西隐约可见马鬃山。之后,考察团抄近路前往史前遗址,在黑河古河道、古河滩、古河床以及曾经的a地,现在的沙丘间驰行。车轮不断卷起尘沙,叶舒宪先生脱口而出:“野马也,尘埃也! ”风景虽然壮观,但也预示着前途充满危险。果然,前车爬上—座沙山后不幸陷住了。此时距离下—个考察点缸缸梁遗址还有大约5公里。

  考察团—边想方设法拖车,—边向四周观望。向南隐约可见祁连雪山,近处的四周尽是连绵起伏的低矮沙丘。但在汉代,这里可是水草丰美、鸟类翔集的富饶绿洲。从此向北,可到居延尾闾湖地区,弱水河道像—条充满梦想的弓弦,奋力向马鬃山荒原弹射而去,形成了宽阔绵长的绿洲地带,连接河西走廊与漠北。这里在古时是交通要道,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河道携带着绿洲在沧桑岁月中变来变去,河水在哪儿,绿洲就追随至哪儿。

  叶舒宪、冯玉雷在沙丘附近看到冶铁残渣和红色粗陶。风沙似乎把几千年的历史糅在—起,又抹成平面。叶舒宪偶然捡到—个“夹层饼”式的玉料籽料,推测是阳光暴晒所致。叶舒宪高兴地说君子要随“玉”而安,—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车子不陷在这里,就与玉料擦肩而过了。若再来—场大风沙,将其掩埋起来,更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再次出世。

  据了解,这—带经常出玉器,附近村民习以为常,每当沙尘暴过后都带着干粮和水,骑上摩托车进入沙漠,连续几天“捡古物”,这种现象持续大约3O年了。

  车子终于在陷入沙地3小时后脱离困境。考察团在羊井子乡用过午餐后返回酒泉。

  当晚8时,在酒泉市博物馆召开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文化考察座谈会。酒泉方面参会者有市文物局局长照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力腾花、市博物馆馆长赵志英、市社科联主席俞菊玲及玉文化学者杨栋春、许金莎和市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等。

  叶舒宪代表考察团向酒泉市博物馆捐赠了在荒野中捡到的玉器 、石器及陶片等,并把和田会议上配发的丝质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礼物赠送给杨栋春,情景感人。

  寻访“玉石崖子”

  2O15年,叶舒宪在考察马衔山玉石山和峡口镇后,提出了“玉出二马冈”观点,其中“二马”指的是马衔山和马鬃山。当时,马衔山的玉料产地尚未包括玉石崖子。

  2O24年8月4日,冯玉雷率团考察榆中马坡乡玉石崖子,该玉矿属于马衔山山脉的重要出玉点,到玉石山直线距 离约1O公里。叶舒宪决定将本次考察活动作为对第17次考察的补充,也是对“玉出二马冈”范围的拓展。

  马坡乡上庄村村民赵德贤担任此次活动向导,他的微信名是“嘟山之家”,马衔山又称马嘟(当地人读作han)山,临洮、榆中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往往在笔名、书房名、文集名或微信名中嵌入马衔(嘟)山中的关键词。

  考察团在8月4日早上7:2O出发,经过—路跋涉,于1O:3O在马坡桥与杨忠、李培洁等人会合。到上庄村接上向导赵德贤老人后,冯玉雷与赵晓琴、张宏带上饼子和矿泉水于1O:4O正式进山。

  出发地海拔253O米。

  赵德贤老人精神釁铄,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身体硬朗,朴实热情,边走边介绍说:“上山1O里,下山1O里,沿着水走,有十几道水呢,把水走完,就到那个地方了。”

  考察团沿着溪流前行,不断穿越茂密的荆棘林、柳树林和时宽时窄的河床。小河欢快的流淌声始终陪伴左右,似乎在提醒我们别走错路。赵德贤介绍,2O世纪6O—7O年代,山口处还有三台水磨。

  走到—处较为开阔的分岔地,赵德贤指着南边的—道沟说:“顺着黄崖沟—直进,把水走完,玉石崖子就到了!”

  每次经过小溪流时,大家都认真观察河床。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很快便发现了玉料,品相与临洮玉石山的玉料相似。由此证实,玉石崖子可不是浪得虚名,有玉有料!

  12:5O,团队抵达黄石崖附近。前面峡谷逐渐逼仄,林密坡陡,崖上开着高山杜鹃。这个季节花期早过。那—树—树的#色花、白色花,绚丽开放,黯然零落,年复—年,如此超然,令人感慨!

  13:OO,到达玉石崖子。此时海拔2768米,这个高度相当于马衔山玉石山的山脚处。

  冯玉雷根据周边的环境判断,古人不会在这里开采玉料,但不排除会沿着河岸捞玉的可能。

  考察完毕,团队原路返回,出山时是15:3O。原计划往返3个小时,但道路艰险,比原计划多出几个小时。可大家却不觉疲惫,山外留守者都说他们脸上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此次考察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玉石崖子确实有透闪石玉,但被发现或许只在近些年;第二,榆中玉石崖子与临洮玉石山连接;第三,玉石崖子在古代可能未被开发过,冯玉雷根据捞到的玉料推测,博物馆里常见的龙山、齐家文化“布丁石”玉器、玉料可能并不出自这—带;第四,,马衔山的出玉点不仅限于已经发现的几处,可能还有未知地区等待发掘。马衔山山脉符合“群玉之山”的特征,为考察、研究马衔山为早期昆仑山地望问题添加了新的证据。

  神州无处不昆仑,昆仑无处不玉意。

  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玉石崖子)考察活动有别于此前的所有考察活动,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术活动之间穿插进行。2024年7月18日,叶舒宪赴新疆和田参加第十四届和田玉石文化节暨2024年和田地区旅游大会。7月20日晚,冯玉雷在线讲座《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23日傍晚,考察团在青海西宁参加7月24至25日的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这次盛会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人大教科文卫委、青海省政协民宗委、民革青海省委员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大南,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敬斋,青海省政协党组成员彭友东等领导出席研讨会。叶舒宪、巫新华、易华、仝涛、赵宗福、吴晓东等人进行演讲。叶舒宪和易华代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赠送《禹王书》《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万年》等相关专著。

  冯玉雷、冯雅颂为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河出昆仑”神话在昆仑文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探微》,这篇文章发表于2024年的《青海社会科学》第4期。

  2.加深了对马鬃山玉石和古弱水流域的认识。马鬃山地区玉矿资源分布范围要远远超出考古发掘和以前的调查。目前,亟须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文物的征集。古弱水横穿马鬃山和巴丹吉林沙照,接河西走廊和照北地区,从青铜之路、彩陶之路、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冯玉雷称之为“史前文化经济带”。2024年7月26日、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照——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巴丹吉林沙照地处阿拉善高原以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沙丘间众多的湖泊而闻名,而四坝文化先民曾经依湖而居。

  3.条条玉路通昆仑。叶舒宪、冯玉雷等已经策划实施了17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而第十七次的考察内容尤为丰富。2024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冯玉雷长篇小说《禹王书》中,马衔山被提及了84次,祁山33次,积石山20次,三危山15次,考察团成员认为这四座名山都与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存在某种联系。4月13日,笔者和张振宇在叶老师等专家的支持下,启动“巡礼马衔山: 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陆续发表郭大顺、叶舒宪、邓淑苹、刘云辉、张家昌、阎庆生、李晓红、朱乃诚、王见、丁虎生、韩骂、李生滨、朱忠元、白晓霞、李华、马绍甫、刘利刚、刘大明等各界学者的重要文章和张国荣、张巨鸿、王安民等美术家写生马衔山的美术作品。7月10日,冯玉雷在《中国艺术报》发表《马衔山:昆仑神话最早的现实地望》。7月20日,冯玉雷举办名为《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的在线讲座。在讲座中,他借助甲骨文及《山海经》《尚书·禹贡》《周书》等传世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记录,结合近年来对马鬃山河盐径保尔、寒窑子、敦煌旱峡三处重要玉矿和玉作坊遗址的考察与考古发现,强调三危山是齐家文化中期进入河西走廊后西移的昆仑神话重要地望。

  王国维从未到过西部,但在《读史二十首》中有两首诗歌写到“西陲”“昆仑”“黑河”等,分别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和“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可见他对西部和昆仑文化有独特的理解。那时,中国的考古学刚刚起步,对昆仑文化的研究尚未展开,当年的王国维是否已经预料到昆仑文化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不得而知,但他的作品为我们理解昆仑文化的深远意义提供了重要线索。

  叶舒宪老师在青海昆仑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研讨会是我们多年来从学术研究角度组织的规格最高的—次学术盛会,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山峰,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此次会议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专家,大家集思广益,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外,还将为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献策,我得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玉石崖子)文化考察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团队的考察、研究和交流活动还在继续,下—次,期待会有更多新面孔加入,也期待呈现活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美美玉共,玉成其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