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大豆谣》红梅奖大赛赢美名
原标题:儿童剧《大豆谣》红梅奖大赛赢美名
“蚕豆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饱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今年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的举办,让参加活动的嘉宾与观众们牢牢记住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红色情怀,那就是本土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伴随着这曲催人泪下的同名歌谣,人们被带回到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里,深情重温了那段有关“西北小萝卜头”的革命故事。
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
“为了参评红梅奖,儿童剧《大豆谣》从金城兰州来到张掖,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魏剑英告诉记者:“整场演出以讲好革命故事、重温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目的,着力刻画了童年的罗力立与父亲罗云鹏、母亲樊桂英、音乐人王洛宾、‘大朋友’胡润宝等主要人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之际,观看这部剧目,的确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
“故事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因为一部感人的作品首先来自于故事本身。”他评价说:“显然,这部作品做到了。尤其是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在狱中写给‘小狱友’罗力立的这首儿歌,随着剧情的深入,更是一次次不断唤醒着那段久远却值得铭记的历史。”
剧中,通过“小力立”在监狱的生活以及她身边的人和事,讲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的英勇事迹。在监狱期间,小俐丽时常从送饭口钻进关押年仅二十几岁留洋归来的胡润宝的号室找他玩。他教小俐丽认字,教她学会说第一句英语。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大朋友”与小俐丽的父亲同一天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在监狱里,父亲给小俐丽改名罗力立,希望她有力量地站起来,这也成为罗力立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被释放以后,母亲樊桂英和罗力立相依为命,重新投入党的怀抱。1957年,罗力立考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故事,震撼人心,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
看红色经典接受爱国洗礼
“演出具有高超的表演艺术性,看得许多观众潸然泪下。”魏剑英说:“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罗力立和父亲罗云鹏临牺牲前的那一幕,罗力立在生离死别之际声情并茂的表演;令所有观众都深切感受到那种在白色恐怖中仍坚定跟党走的豪迈情怀。特别是剧中的王洛宾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监狱放风时,王洛宾(潘方饰)在院子里跳舞,边唱边跳,还教罗力立唱歌、唱京戏,给她讲故事。潘方惟妙惟肖乐观向上的表演,感染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他告诉记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作为儿童剧在很大程度还彰显了童趣,在情节设置、台词表达上精益求精。特别是人物对白,更贴近孩子们的心智水平,剧情的感染力来自于故事本身却又超越了故事。”
“这还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魏剑英感慨地说:“他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甘肃本土的红色经典故事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体悟红色经典的同时,感受现代艺术创作的魅力。深情呈现了罗力立在大砂沟监狱坚强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对当下的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同时,让观众通过观看红色经典,接受了一次爱国洗礼,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引导当代儿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思考在和平的年代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要信念坚定最终归于美好
“革命故事是神圣的,也是严肃的,亦可以是温暖的,博爱的。”河西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刘梅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戏剧戏曲等,大赛期间她专程前往现场观看了儿童剧《大豆谣》的演出。
“演出剧场充满了爱,心中有爱便温暖人心,何况家国天下之大爱,足以随剧情缓缓流淌,让繁华浮世众生的心一点点沉静,也让现场以孩子为主体的观众静下来。”她激动地说:“看着身边安安静静看剧的儿子,心中窃喜。尤其是舞台时空转换,在爸爸和狱友抗争下,小力立终于可以去上学啦,她蹦蹦跳跳、兴高采烈背着书包去上学,狱中的洛宾叔叔和小力立满含深情吟唱《大豆谣》,爸爸与小力立母女告别等场景时,儿子的手悄悄伸过来,放在了我的掌心,真是温暖如这张掖五月的艳阳天。爱的种子呵,原来已经悄悄生根、发芽、生长。”
刘梅兰告诉记者:“没有义薄云天的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的革命口号,爱却无处不在。爸爸妈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拥抱或牵手;(大朋友)胡润宝教的China等英文单词,拆了自己毛衣绕成的玩具毛线球;洛宾叔叔的歌声,他有感而发为力立创作的《大豆谣》,他接送力立上下学;为了力立的明天,爸爸妈妈及狱友们的绝食、做苦工……不是多么得波澜壮阔,却无时无刻温暖着力立的心,触动了舞台下每一位观众的心。”
“故事简单明了、舞台结构亦不繁复,却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她说:“这不仅是舞台演绎了历史时空的真实记忆,故事改编于八个月就随被捕父母入狱的罗力立的同名纪实作品,也不仅仅是演员技艺的娴熟,细节处理的精致。还是创作者们传达的红色革命记忆,即使再可怕的牢狱生活、折磨和伤痛,只要信念坚定便最终归于美好,更是其中蕴含的博爱、大爱、深沉的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