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野 推动纪录片创作
原标题:深耕沃野 推动纪录片创作
赵国鹏
最近甘肃纪录片界有两个好消息让人振奋。一是纪录片《寻找雪豹》和《梦幻凉州》分别在央视首播;二是纪录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被国家广电总局推选为“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在央视播出、被总局评优当然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而对于甘肃纪录片的发展来说,除了《梦幻凉州》是历史文化题材的延续外,其他两部纪录片也有着独特的意义:一部是野生动物题材,一部是美食题材,填补了甘肃本土纪录片在这两个领域创作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这三部纪录片都体现了甘肃纪录片人对本土资源深入挖掘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为今后的甘肃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样板和更多的可能。
回眸甘肃,沟壑纵横的陇东高原、牧歌嘹亮的甘南草原、山明水秀的陇南风光、平川良田与戈壁大漠相依共存的河西走廊……从纪录片资源上讲,这里无疑是一片沃野,而深耕沃野,才会有更加丰硕的成果。
近期由甘肃省广电局指导的大型纪录片《祁连山》已经启动,“山河甘肃”有望以此为契机,走向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去年,一部中外跨国团队联合制作的敦煌题材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在腾讯上线。电影化的制作,鲜为人知的故事,国际化传播的质感,让观众对敦煌又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拓展到丝绸之路,这个常说常新、绵延无尽的话题,同样值得深耕。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等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中一大批学者专家,都为本土纪录片创作者的耕种提供了最为优质的营养。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资源上堪称“富矿”。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王海飞教授以此为阵地,带领他的学生坚持以少数民族为对象,拍摄人类学纪录片,在全国学术界获得了一席之地。王旭东导演最近完成裕固族题材纪录片《仁增曲金》,和去年的《西茂的婚礼》相比,有了显著而可喜的提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创作大幕,也让很多年轻观众开始认识和打量纪录片……在万千味道中,“陇味”如此丰富而多元,在这片沃野中耕种出“饕餮”盛宴,同样有着万千可能。
肃南牧民安建斌有两块“草原”,一块是用来放牧牛羊的草原,一块是他用相机捕捉野生动物精彩瞬间的影像“草原”。他以牧民特有的敏感和智慧,为我们呈现着一个新奇而美好的野生动物世界。高台县融媒体中心的赵海,许多时间都是在黑河两岸度过的。《静静的湿地》以质朴的镜头语言讲述着那些湿地精灵的故事,让观众感动于天地和谐的美感,也感动于他深耕沃野的精神。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甘肃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机器的小型化、拍摄手段的日益丰富,让野生动物作为纪录片主角成为可能。
《原声中国》是导演程工2019年的作品,他用12集的体量,对中国民歌进行了全景式展现。贯穿其中的“悲悯情怀”让观众动容。纪录电影《大河唱》,以“田野记录”的方式为观众呈现着中国民间歌手的生存状态。其中的主人公之一是环县皮影传承人魏宗富。河州花儿、陇东信天游、武威贤孝、肃北长调、阿克塞阿肯弹唱、裕固族西至哈至……这些灿若星河的民间音乐瑰宝同样孕育了肥沃的纪录片土壤。孟子为导演的以《花儿》为代表的纪录片作品,是这个领域的“先声”,如何形成更加宏伟的“大合唱”,同样需要深耕沃野。
2021年,一部《跟着唐诗去旅行》的纪录片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捧,甘肃作家韩松落是其中《诗仙》一集里的讲述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诗句,为今天的人们留存着诗意的甘肃;阳光、玉门、敦煌、酒泉、凉州、祁连……这些字眼,频繁地出现在那些浑阔壮美的诗篇中,也串起了连绵不绝的陇右山川。深耕之下,“诗歌里的甘肃”就会呼之欲出。
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成为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黑马”,并以此证明,主旋律影视作品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在甘肃,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海河情”故事不断上演。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海河情”更加深厚。那些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的“好故事”等待我们去用镜头呈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沃土上,如何生产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无它,唯“深耕”耳。
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期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硕果累累;王鹏十余年为拍雪豹在祁连山里爬冰卧雪,他付出的艰辛鲜为人知;秦川用二十多年的执着在敦煌深深扎根……再肥沃的土壤,没有深耕的精神,也有可能会撂荒,而甘肃纪录片人最不缺的,就是沉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坚毅、奋进。
- 2022-04-15第75届戛纳电影节公布官方评选影片名单
- 2022-04-14《梦幻凉州》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 2022-04-14甘肃肃南“红色文艺轻骑兵”点亮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