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娱乐频道 >> 影视

博物馆的力量 让世界更美好

22-05-19 10:3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常欢

  原标题:博物馆的力量 让世界更美好

  从贾湖骨笛,到石家河陶铃;从曾侯犺编钟,到秦公镈……5月18日,在英雄之城武汉,“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奏响了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序曲。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表示,面对冲突时,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我们需要博物馆以理解我们的过去,并引导我们走向未来。

  融入公众日常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到省博物馆来。跟随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徜徉,那是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沉醉于“龢:音乐的力量”展览的武汉市民余新国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看来,博物馆事业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具象历史情景,形成一种强劲的文化普及力量。民族文化不再是贵族和特权阶层私藏专属,而是面向公众开放、为全社会共享。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藏品达6777万件(套)。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90%以上。

  作家熊召政说,文物蓄积了先辈的智慧,文物是艺术的交响诗,文物是历史的摆渡人,而博物馆是文物的家。二十多年来,自己每到一个国家、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参观那里的博物馆。在每一处博物馆、每一处文保单位,自己都看到了文物的力量。

  到博物馆看展,来一场精神的对话与礼敬,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学习日常。

  “21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出现三轮‘博物馆热’,由数字科技和新媒体技术驱动,博物馆功能实现从‘收藏’到‘教育’再到‘体验’的快速转变。”安徽博物院馆员赵甜甜表示,随着博物馆与现实社会日益交融,博物馆的主题性展览(回应现实的题材选择)成为主流,微观叙事持续增强。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晨,用“社区博物馆化”思维模式,创建“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并进行了4年实践。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服务等职能赋能到社区工作之中。社区居民可以是“文物学”课程的学生、主题展的策展人、口述历史的主讲者。博物馆通过社教介入社会与日常生活,以积极的文化生产者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动态生成之中。

  记者从“博物馆的力量——潜力与能力”主题论坛上了解到,2021年,我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3.6万余个,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在危机中突围

  “疫情期间,博物馆成了创新的中枢。在最特殊和最困难的情况下,博物馆作了有益的探索,将紧急情况变成改革创新的催化剂。开发了线上线下的文化体验和传播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和弥合数字鸿沟的举措,博物馆变得更具可及性和吸引力。”阿尔贝托·加兰迪尼感慨。

  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深有体会。

  “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闭馆,但线上展览和社交活动大受关注。2020年3月,武汉尚未解封时的湖北省博物馆,开展了第一次云上观馆的活动,观看量达到3000万人次,博物馆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方勤回忆说。

  疫情之下,博物馆发展如何化危为机?

  南京博物院展览设计师王雯雁认为,博物馆的职责被不断重塑、强化,而其功能的发展也正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在艺术与技术的支撑之下,博物馆转向无墙的、无形的观念场域,催生出数字艺术、云展览、艺术疗愈等新产物,打破局限,将人们的行为、情感链接,从展现集体的群像过渡到对个人的关照,在情感疗愈、提升幸福感、增强社会及世界凝聚力方面,释放着不可忽视的动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湖北省积极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网络平台技术,运用3D建模、VR、AR等手段,打造永不落幕的720°全景展馆、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教育不打烊。2021年七一期间,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利用VR技术,给观众沉浸式再现了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时的场景,荣获2021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近三年来,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博物馆已经和正在经历一系列变革,导致了博物馆领域对其社会使命、职业伦理和行动领域的诸多有价值的讨论。”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表示,国际博物馆协会希望以2022年8月召开的全体大会为契机,完成博物馆定义修订,调整《职业道德准则》,制定《2022-2028战略规划》。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冯天瑜表示,延续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文化,有赖于博物馆的力量,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以维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壮大。(记者 张 锐 夏 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