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本网关注

将民意背上来 把满意背下去——山丹县公安局探索推行“背包警务”筑牢警民“连心桥”

2024-02-26 11:09 来源:新甘肃·甘肃法治报

  原标题:将民意背上来 把满意背下去

  ——山丹县公安局探索推行“背包警务”筑牢警民“连心桥”

  近日,社区民警送证上门,热情服务群众。山丹县公安局供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张瑞军

  一叠警民联系卡、一支签字笔、一本笔记本、一沓宣传资料、一摞为群众办理好的身份证或户口簿……这是山丹县公安局派出所社区民警“警务背包”里的物品,也是筑牢警民“连心桥”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山丹县公安局积极探索推行“背包警务”机制,不仅夯实了辖区基层基础,而且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促使辖区社会治安持续和谐平稳。自“背包警务”机制运行以来,该局民警共送证上门105件次,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开展普法、反电诈、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5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63起;搜集、掌握辖区基本情况信息2000余条,第一时间获悉群众提供破案线索80余条,辖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服务群众“零距离”

  “我腿脚不方便,你们不仅上门给我照相,还帮我把身份证送过来,真的太感谢了。”2月2日一大早,山丹县公安局霍城派出所社区民警屈建平就背起背包,前往霍城镇东关村三社的杜奶奶家,这已是他第三次去杜奶奶家中了。屈建平在之前的走访中获悉,杜奶奶身份证到期,老人年纪大,腿脚不便且儿女都在外地,无法换领新的身份证。得知情况后,屈建平便在第二天带上相机,上门为杜奶奶拍摄了证件照片。在身份证办理好后,又第一时间给杜奶奶送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丹县公安局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范围,积极探索“背包警务”,推行警力上门,积极为辖区群体排忧解难。把“最多跑一次”尽可能延伸到“一次不要跑”,将警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每一个角落。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残疾人,社区民警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详细登记在册,回到派出所提交资料给户籍窗口办理,待证件办理好后,社区民警尽快送证上门,做到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

  法治宣传“零缺位”

  “各位乡亲,我是咱村驻村民警,趁着春节期间大家都在家,我给大家讲一讲防诈骗知识,希望大家都能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也请大家对派出所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近日,一场情真意切的“警民畅谈”活动在山丹县位奇镇位奇村村民家中进行。

  “我知道,接到陌生电话,如果对方提到银行卡转账、货到付款之类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还有要求发送验证码的,也千万不能发……”民警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气氛浓烈。

  一座农家小院,几条板凳,一壶热茶,一席恳谈,与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宣讲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送服务、听意见、交朋友、解民忧。“背包警务”机制运行以来,类似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

  安全守护“零懈怠”

  山丹县公安局聚焦派出所主防定位,针对大多数农民移居城区这一实际,按照“体制不变机制变、编制不动人员动”的思路,推行派出所合署办公,将6个派出所合并为3个中心所,进一步优化警力配置、盘活警力资源,“背包警务”便是一大亮点,让民警成为流动的“民情联系点”。

  今年1月15日,山丹县公安局霍城派出所辖区发生一起系列盗窃电瓶案件,派出所民警背着“警务背包”开展线索摸排,通过调取案发现场周边的公共安全视频,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牛某某,并于当晚在邻近乡镇将其抓获,追回被盗电瓶30块。

  派出所工作,不仅要破案挽损,还要化解积案,解开群众心里的“结”,努力从源头上将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消除在基层一线。

  今年1月初,山丹县公安局清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策在走访中了解到,居民王女士因家庭琐事与丈夫发生矛盾,在邻里间产生不良影响。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清泉派出所民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成立工作队,民警背着“警务背包”先后3次登门,从情、理、法等多角度与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最终夫妻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表示今后一定会加强沟通,互相包容谅解,用心经营好家庭。

  一个小小背包,一段暖心故事……背上来的是民情、民意和民忧,背下去的是满意、平安和幸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