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资讯动态

“西出长安第一楼”——小小红领巾志愿者寻迹陇西威远楼

2024-08-28 11:20 来源:新甘肃·甘肃法治报

  原标题:“西出长安第一楼”——小小红领巾志愿者寻迹陇西威远楼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孙涛

  翘脊瓦筒、雕梁画栋。坐落于陇西县城中心的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是陇西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楼是陇上著名古建筑,素有‘西出长安第一楼’之称,也是甘肃建成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近日,来自陇西县实验小学、渭州学校、巩昌中学红领巾讲解社团的11名志愿者讲解员身穿红马甲,配戴讲解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介绍千年威远楼和七千年陇西历史文明。

  据介绍,威远楼出于军事目的而建,“威远”二字寓意威震远方。元世祖中统二年,巩昌总帅汪世显父子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迁建现今位置。元代至正元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更鼓安置楼上,击鼓报时,威远楼又得名“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地方官府对威远楼进行大规模重建,更名为“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巩昌知府唐树义再次修葺威远楼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铸造的铜钟移置楼上,有事报警,无事报时,敲击时声闻四达十余里,威远楼于是被人们称作“钟鼓楼”。1963年,甘肃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威远楼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楼是定西市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钟鼓楼建筑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年均观众接待量27-28万人。今年以来,接待观众12.4万人。”据志愿者讲解员介绍,威远楼为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体由座基和楼身两部分组成。座基长27米,宽15米,台高11米;楼高15米,总高26米。威远楼座西北朝东南,以四角为四个正方位。威远楼前后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匾,楼身内一楼围绕24根廊柱,

  象征农历二十四节气;底层内柱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二楼内柱12根,象征一天12个时辰;加上三楼内柱12根,总计上下36柱象征36天罡。

  威远楼三层均四面飞檐,朵朵斗拱支撑梁头、枋头、外檐出檐的重量,102朵斗拱将楼装饰得富丽堂皇,光彩照人。形象独特的曲线屋顶,巨大的体积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该建筑美丽的一处,正脊、垂脊、戗脊构成歇山式的大屋顶,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加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讲解实践增强了孩子们家国情怀的热情,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传递正能量。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学会了责任与担当,馆校共建的合作教学效果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博物馆、威远楼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提升和实践锻炼的第二课堂。”陇西县博物馆馆长石小军说。

  “2023年是威远楼建成1000周年,为宣传展示全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集中体现千年威远楼雄伟巍峨的地标风姿,我们策划推出了千年威远楼系列活动,目的就是要把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石小军说,今年以来,陇西县博物馆坚持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结合青少年历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际需要,先后以威远楼为研学点组织开展以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高品质主题研学活动9场次,开设“钟声杳杳”“透过威远楼浅识中国古建屋顶形式”“一门一世界”等研学课程。

  “广大青少年通过研学活动,以实地探访、聆听讲解、观看电影、研学课程、互动交流等方式走进千年威远楼,感受陇西历史文化的厚重沧桑,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古建筑科技知识的同时,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热爱中华传统建筑,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青少年中厚植传承、生生不息。”石小军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