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创新打造“流动调解站”
原标题:变“坐堂调解”为“上门问诊”一一静宁创新打造“流动调解站”
今年以来,静宁县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变“坐堂调解”为“上门问诊”,主动变“上访”为“下访”,创新打造“流动调解站”,与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协调联动,努力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打造流动调解队伍
某企业职工王先生在工作中遭遇工伤事故,临近年关,赔偿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12月8日,王先生向“流动调解站”求助。调解站快速响应,即刻启动“流动调解”机制。在调解室内,调解员引导双方当事人面对面协商,围绕赔付金额及方式等核心问题释法说理。经过不懈努力,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当天便将工伤赔偿金支付给了王先生。
“流动调解站”由街道党工委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律师事务所、执法中队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建立,通过“联调联动”模式打造知政策、懂法律的流动调解队伍。与传统调解方式相比,“流动调解站”在对接群众、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更加灵活、便捷、高效,能够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流动调解站”坚持就近原则,充分发挥调解员地熟、人熟、威信高的优势,将调解员机动组合,积极开展摸排线索、纠纷调解、法治宣传等活动。
凸显“四调”联动效应
“多亏了你们,帮我们挽回了损失。”5月29日,李先生和一店铺的纠纷被巡逻的网格民警就地调处。自从设立“流动调解站”以来,网格民警拎上一只装有便民联系卡、纠纷调解协议、调解工作手册、印泥等物品的“流动调解包”,开始下沉社区走街串巷,遇到矛盾就地调处,最大限度防范“民转刑、民转命”案件的发生。
“流动调解站”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深化多部门协作,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无缝对接,形成诉调、检调、公调、访调有力联动,实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解模式,实现群众诉求、矛盾纠纷“一扇门进出、一揽子调处”,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 2024-12-31崇信探索打造“一厅联五网”工作机制
- 2024-12-31玉门多管齐下化解矛盾风险隐患
- 2024-12-31天祝推进“四网融治”赋能基层治理
- 2024-12-31临洮:“六个引领”推进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