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的“贴心管家”——阿克塞县创新推行特色化基层治理模式
原标题:做好群众的“贴心管家”
——阿克塞县创新推行特色化基层治理模式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魏世东
近年来,阿克塞县结合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创新推行“三单制”“双报到”“小阵地”特色化基层治理模式,全方位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基层治理、为民服务、民族团结多频共振,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单制”指名道姓,“大事小情”谁来干?
“喂,我们单元下水管子堵塞了,家里的卫生间一直漏水着呢,能不能过来看一下?”今年2月6日,民主小区8号楼1单元居民斯某向社区拨打电话寻求帮助。
民主社区立即安排网格员实地查看,得知斯某已经多次与楼上住户沟通共同维修下水堵塞问题,由于意见不一致,协商一度陷入僵局。
为尽快解决问题,网格员挨家挨户了解每户居民意见,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到现场查看,与维修人员讨论维修方案,并积极联系单元住户协调维修费用,经过网格员反复协调,居民就管道改造、费用分摊等问题达成一致,困扰多日的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引领下,阿克塞县探索“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员接单”的服务模式,做到每一项“家务事情”均由指定网格员兜底受理,限期办理,跟踪回访,切实形成高效、精准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了从“群众找上门”向“服务送上门”的转变,从“都能管没人管”向“谁来干干到底”转变,有效解决了以往社区对居民需求的响应存在滞后性,许多“微心愿”难以及时实现的问题。
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0件,调处率96.9%;收集群众诉求239件,解决231件。
“双报到”点兵点将,“大事小情”谁来管?
党员干部“双报到”引领的基层治理实践,在阿克塞县正悄然改变着团结社区居民的生活。
团结社区的部分道路设施老化,井盖破损、路灯不亮等问题频发,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024年7月9日,团结社区将这些问题整理上报后,恰逢开展“双报到”活动。住建部门党员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担当,指导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网格员对社区内的井盖和路灯进行全面排查,详细记录问题位置和损坏程度,随后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了维修更换,社区内的问题井盖全部更换完毕,路灯也重新亮了起来。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中,阿克塞县通过“双报到”活动,推动机关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充分发挥其职责职能,协助网格员管理居民“家务事情”,居民的“微心愿”得以快速实现。实现了从“资源有限、管理难”向“挑兵点将、我来管”的转变,有效解决了过去社区收集到的居民诉求难以及时回应的问题。
去年以来,召开居民议事会14场次,100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80余次,帮办实事54件,提供帮办代办服务62件。
“冬不拉”以歌寄情,“大事小情”怎么解?
喝彩声、掌声、欢笑声……在金山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文艺汇演现场,冬不拉合奏《奔腾的阿克塞》、舞蹈《苹果香》等节目轮番上阵,多才多艺的演员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为城市社区各族群众献上了精彩绝伦的文化大餐,让群众在欢乐的气氛中受到熏陶教育。
在城区与牧区基层善治的探索中,阿克塞县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化“小阵地”,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以“冬不拉弹唱”的形式开展牧区一线法治宣传,实现了从“单一灌输”向“双向共鸣”的转变,从“粗放覆盖”向“精准浸润”转变,有效解决了过往社区文化活动匮乏,邻里关系较为疏远以及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法律宣传难以覆盖的问题,形成了政治性、思想性、民族性、法治性相得益彰的基层治理做法。
去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法治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服务群众1.4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2025-04-08让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司法服务——平凉法院全力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 2025-04-08直达直办保障诉求表达“不打烊”——甘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系列报道之三
- 2025-04-08新空港里的那一抹“火焰蓝”
- 2025-04-03武都公安:田间地头护农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