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鱣似蛇,蚕似蠋
【译文】
黄鳝长得像蛇,蚕长得像毛虫一样,人看到蛇就恐惧,见到毛虫就汗毛竖起。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拣蚕,对于这种有利可图的事情,人们都像孟贲、专诸一样勇敢。
【小识】
利与勇
专诸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鱼肠剑)于鱼腹之中,当场刺死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的侍卫杀死。孟贲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勇士。人们常将二人并称为“贲、诸”或“诸、贲”。
专诸、孟贲之勇固然是天生的,不可以常理来理喻;可是普通的老百姓为什么也会有贲、诸那样一颗“勇敢的心”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柔弱的妇女敢捉起毛虫一样的蚕,渔夫敢抓起蛇一样的黄鳝呢?韩非说得很清楚:“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利益才是勇敢的原动力!这就将道理从个别讲到一般、讲到普通人的层面了。
韩非认为人人好利,并且趋利而避害。正因人人好利,所以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君主想要治理国家、驾驭群臣、统治百姓,就要因势利导、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战国时代,义利之辨的传统已被颠覆。从草野到庙堂,人多言利,利益至上。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一见面,梁惠王就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开门见山,直接言利,毫不尴尬。反倒是孟子被问得非常被动,只好反问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的这一句问话,其实是整个战国时期世风人心的真实写照。“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就是对这种风气的揭示,“利”字为先,万夫竞逐,这就是人性。他想告诉君主的是,只有抓住人性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治理国家、驾驭臣民。
我们也还要看到,韩非从利的角度出发认识问题,并不是说他只知有利,不知仁义。相反,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无法以忠孝仁义等“德治”来治理的。王充说:“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术,专意于刑也。”(《论衡•非韩》)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韩非虽怀孤愤却依然坚守理想,追求法术,讲求圣王之治,希望有道之君能够富国强兵、天下大治。只是,这样的理想都只能立足于人性的“趋利避害”,他的政治主张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将“义利之辨”中“义高于利”的面纱撕开,将那些欲语还休的话都彻底说破,公开了“利”的合法性。这就是一位思想家的犀利与深刻。(阿阳)
相关新闻
- 2020-05-13【清风典历】五蠹之害
- 2020-05-12【清风典历】造父泣马
- 2020-05-11【清风典历】以镜观面
- 2020-05-08【清风典历】不可两存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