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郢书燕说

【译文】
郢都有人要写信给燕国丞相,晚上写字的时候,蜡烛光线昏暗,于是对拿着蜡烛的人说道:“把蜡烛举高。”说着这句话而误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里了。举高蜡烛,并不是书信本来要表达的意思。燕相拿到书信后却很高兴,说:“举高蜡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选拔贤能之人加以任用。”燕相以此禀告燕王,燕王也非常高兴,国家因此而得以治理。国家虽然治理了,但这并非书信的本意。当今世上推举的学者,也大多与燕相类似。
【小识】
“举烛”的误会
楚国有人给燕相国写信,夜间烛火暗,对拿烛的人说“举烛”,误将“举烛”写在信上。燕相得信后,把“举烛”理解为让他任用贤者,于是劝说燕王照此去做,结果国家大治。然而这并非书信的本意。所以人们用以指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人误书“举烛”,固然是无心之失,可是燕相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加以解释,则更是一种过度阐释。由此,一根小小的蜡烛竟然担负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举烛”二字也由误书成为了治国的良策。结果尽管有益于国家,可不得不承认,这完全是出于误打误撞,而非书信本意。燕相这种不加参验的态度,在韩非看来是不可取的。
故事最后是韩非的感慨:“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国家虽然治理了,但是这不是书信的原意。在韩非看来,当时的学者大多就是燕相这样的人,打着“法先王”的旗号解读先王言论。先王的话语或许只是偶为之,就像是郢人不小心写错了字,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学者们就先王的只言片语穿凿附会,生出无限妄作,还宣称先王本来就是那样,以此来宣扬自己的主张,达到托古改制的目的。所以,学者对先王言论的主观臆断,并不是真正靠谱的治国之策。君主还是应当加以辨别,不要盲目崇尚。
韩非所批评的郢书燕说,并不是偶然事件。《外储说左上》还有类似的故事。说有一个宋国人看到书上写着“绅之束之”,便用重叠的带子把自己束起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书上是这么说的,当然要这么做。”书中的绅、束本来是约束之意,针对的是行为与品性,宋人却简单理解为衣着打扮,委实闹出了笑话。
即便是现在,也不乏穿凿附会、断章取义的解读,因而与原有之意相去甚远。譬如,生活中常引用“以德报怨”来说明为人宽宏大度,并且还以此为道德的标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如何看待“以德报怨”的行为,孔子主张对等的回报。所以,所谓的“以德报怨”,恰恰和孔子的本意相反,不过是对《论语》文本的误读罢了。(阿阳)
相关新闻
- 2020-05-15【清风典历】白马非马
- 2020-05-14【清风典历】鱣似蛇,蚕似蠋
- 2020-05-13【清风典历】五蠹之害
- 2020-05-12【清风典历】造父泣马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