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善守之道

【译文】
古代善于守护国家政权的国君,用人们所认为的重刑来禁止他们认为的小罪,用人们认为不能忍受的重罚来制止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君子和小人都会正派,盗跖和曾参、史鳅都能廉洁。怎么知道这一点呢?贪婪的盗贼不去深溪拾取金子,去深溪拾取金子自己的性命就难以保全;孟贲和夏育不衡量敌情就不会有勇猛的名声;盗跖不预计可行就不会获得利益。贤明的君主掌握禁令,孟贲、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取胜就要受到制裁,盗跖在不该窃取的地方窃取就要受到惩罚,因此能够禁止孟贲和夏育在不该取胜的地方取胜,防止盗跖在不该窃取的地方窃取。这样一来,凶暴的人就得小心了,奸邪的人就得改邪归正了。凶暴的人小心了,大盗也正派了,天下就会公正太平,民众的思想也就归于正道了。
【小识】
赏罚分明
《守道》主要讲守国之道。韩非说,善于守护国家政权的人,最主要的是能够运用赏罚禁令来约束臣下,以人们害怕的重刑重罚来达到“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与曾、史俱廉”的理想结果。另一方面,明主也不能吝于赏赐,赏罚并行才能达到韩非所期望的境界:“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所以,严明赏罚是君主守护政权、维持稳定的根本。《孙膑兵法•威王问》也说:“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赏以喜众,罚以正乱,看来,法家和兵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们举晋文公的例子。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伐曹时,命令要保护好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家族。因为当年重耳流亡曹国时,曹共公极其无礼,竟然偷看重耳洗澡而“观其骈胁”(据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大夫僖负羁送食物和玉璧给他。偏偏魏犨、颠颉二人挟功骄恣,竟然烧了僖负羁的家。这是公然的违背命令,晋文公要处死他们。赵衰认为两人都有从亡十九年之劳,又破曹有功,因此劝谏求情,但晋文公说:“功是功,过是过,赏罚须分明。”最终诛杀了颠颉,魏犨也被革职。这是晋文公的严罚。
晋文公也善赏。他在伐卫破曹、大败楚师于城濮之后,称霸诸侯。归国后论功行赏,以上军副将狐偃为首功。众将都很奇怪,认为伐卫破曹战楚,谋略指挥等都出于先轸,为何是狐偃居首?晋文公回答说:“与楚国作战之时,狐偃说,必避楚,勿失信;先轸说,必战楚,勿失敌。破敌立威可得一时之利,而全信守诺可立是万世之功。宁可失敌,也不可失信。”所以以狐偃为首功,先轸次之,众将拜服。晋文公出亡楚国时曾与楚王承诺“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君三舍”,以报楚王之德,这就是历史上“退避三舍”的典故。晋文公赏罚得体,不徇私情,不忘大体,令将士折服,天下归心。他能继齐桓公之后称霸诸侯,不是偶然的。
所以,君主的“守道”,莫过于赏公罚明。王符《潜夫论•实贡》也中说:“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君主只有真正懂得赏罚的重要性,把握赏罚的原则和标准,才能更好地守护政权,使得国家稳定,臣子忠心。《东周列国志》中说:“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分明,四方可行。”历史演义的看法,其实也是大众的普遍认识。(阿阳)
相关新闻
- 2020-05-18【清风典历】郢书燕说
- 2020-05-15【清风典历】白马非马
- 2020-05-14【清风典历】鱣似蛇,蚕似蠋
- 2020-05-13【清风典历】五蠹之害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