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以刑去刑
【译文】
刑罚重,赏赐少,这是君主爱护百姓,百姓会拼死去立功求赏;赏赐多,刑罚轻,这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就不会拼死去立功求赏。赏赐出于国君一人,这个国家就无敌;赏赐出于两个人,军队就只有一半听国君使用;赏赐出于十个人,百姓就不再守护自己的国君了。用严厉的刑罚使臣民了解法制,用重要的法律去指导人们行动,对国君很有利。施行罚,对罪行轻微的用重刑,犯轻罪的就不会出现,重罪的人更不会出现,这就叫用刑罚去除刑罚。罪行严重如果用轻刑,犯法的事就容易发生,这叫做用刑罚招致刑罚,这样的国家必定被削弱。
【小识】
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中评价韩非的思想是“其极惨礉少恩”,太史公为何发此议论?其原因与韩非“重刑少赏,以刑去刑”的思想恐怕是分不开的。
在韩非的思想当中,刑与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他认为,君主统治国家应当施用重刑,以此让民众完全遵循法令。重刑之下,法令的威严尽显;轻罪重罚,民众因畏罪而不敢犯小过,从而避免人们犯重罪,这就是殷法“刑弃灰”的道理。正因如此,韩非认为明主不可以太仁爱,《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成欢给齐王进言:“王太仁,太不忍人。”忍,就是残忍。“不忍人”就是君主太过仁慈,对人狠不下心来。“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刑罚轻省致使法令的权威和君主的威严受到侵害,于是,犯罪行为接踵而至。《内储说上七术》中讲过一个故事:郑国的政治家子产临终前告诫继任者游吉,一定要“以严莅人”。结果游吉继任后,不愿严刑治国,导致郑国的青少年“相率为盗”。这正是刑罚轻省不足以治国的典型案例。
韩非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最根本的是他对于人性和君臣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韩非继承了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他认为人性的特点是趋利避害,因此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要想让臣民对国君心悦诚服而又毫无功利目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君臣关系好比商业买卖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以与臣市”。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尚存“计算之心”“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更何况君臣之间呢?因而,君主应当抓住人的自私本性与贪赏畏罚的心理,重刑轻赏,以刑去刑。
韩非的重刑思想与商鞅是一脉相承的。《内储说上七术》记载: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小过不生,大罪不至”,道理讲得很清楚,商君、韩子也看得很明白。《韩非子》中反复说“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重刑少赏,以刑去刑”,这才是商、韩之间一脉相传的“不二心法”。(阿阳)
相关新闻
- 2020-06-23【清风典历】夔一足
- 2020-06-22【清风典历】帝王之具
- 2020-06-19【清风典历】美者自美
- 2020-06-17【清风典历】存韩